民主路上 與其議論別國不如自身實踐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美國將於12月9日及10日在線上舉行首屆「民主峰會」(The Summit for Democracy),並邀請了各民主國家的領袖、社會組織以及私營企業的領袖出席,共同商議民主體制可以如何應對來自「專制主義」的威脅。就在這場「民主峰會」蓄勢待發之際,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外交部上周六(4日)和日(5日)則分別發表了《中國的民主》和《美國民主情況》報告。前者解釋中國的民主狀況和成就,後者批評形容美國民主制度痼疾積重難返、民主實踐亂象叢生,尤其是質疑美國在對外輸出民主時所引發的亂象和危機。

毫無疑問,美國主導的「民主峰會」與中國發表的《中國的民主》和《美國民主情況》報告報告都反映中美之間正在進行一場圍繞著民主話語權之爭奪戰。美國總統拜登自競選以來一直強調「價值觀外交」的戰略,「民主價值」成為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高舉的價值並評擊中國等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現況,而中國亦以美國國內的民主情況作為回應,並且質疑這種「民主國家」的定義和價值。然而,這種有關民主價值的討論早已經是曠日經年的國際話題,我們不是早已厭倦了這些永遠沒有結論的爭議嗎?

英國的民主發展,則是經歷17世紀的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並過渡至君主立憲的國家,形式上仍然維持「君權神授」(Divine right of kings)的制度,並接受了社會上存在貴族等不平等的世襲制度。(資料圖片)

民主是世界共同的願景

多年以來中美兩國都一直在民主價值上針鋒相對,事實上就說明了民主本身早已被認定是世界各國政府共同願景。問題卻是,民主具體定義卻可以因為不同國家和社會以及歷史和文化而存在差異。而強行地要求一個各國採行同一種的制度絕無意義,亦不合符不同社會的發展情況。強行把一套價值觀套在另一個國家之上,亦只會是緣木求魚。

舉個例說,美國經歷18世紀的美國獨立戰爭,北美洲十三個英屬殖民地脫離大不列顛王國的殖民地管治,並全面過渡成為美利堅合眾國,在《獨立宣言》中強調「人生而平等」的價值;而在英國的民主發展,則是經歷17世紀的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並過渡至君主立憲的國家,形式上仍然維持「君權神授」(Divine right of kings)的制度,並接受了社會上存在貴族等不平等的世襲制度。單單從英美兩國的民主體制就早反映,民主本身是世界的共同願景,卻在定義上沒有統一和絕對的價值。

圖為2021年1月19日,美國國民警衛隊駐守國會附近。(美聯社)

實踐是檢驗「民主理論」最佳的辦法

既然價值和定義從來都沒有單一標準,而且亦永遠沒有可能達致令人信服的結論,各國又何不把注意力集中地放在實踐自身制度優越性上,或者從對方制度優勢上學習?終究針鋒相對地否定對方,實際上根本沒有意義。

自上世紀的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一直在探索一條合適自身發展的民主道路。儘管過去一段時間,中國民主狀況可能有需要改善和變化的地方,但它事實上卻並沒有停止以積極的方法檢驗哪一種政治制度可以為社會發展帶來正面作用。即使美國一直自詡為「民主大國」,面對中國在經濟和疫情治理上的成功,事實上亦有不少當地民眾同意該國民主制度有着不足之處,甚至部份人好奇中國體制成功的原因。這不正正是說明,盲目追求一致民主定義根本沒有具體意義,最終實踐仍然才是檢驗「民主理論」最佳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