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油價差異證明價格平衡的重要性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象徵着美國通脹外溢的其中一個標誌是今年國際油價不斷上升。紐約期油曾由今年初每桶52.24美元升至10月中的83.57美元,升幅高達六成之多。近日由於新冠變種病毒株Omicron的出現,增加了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才使油價見高回落,今周最新價格約為68美元左右,比起年初仍有三成升幅。至於布蘭特期油的走勢,亦大致與紐油相約。

油價高企是全球通脹升溫的個主要原因,對各國民生帶來了很大影響。不過,縱使國際油價飆升,但其在美國與中國產生的結果卻頗有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兩地對民生基礎產品的管理機制存在很大差異。

油價升幅低於美國

從年初至今,中國成品油價格標準升幅要比國際油價升幅低不少。以北京的汽油最高定價為例,年初每噸為7,595元(人民幣,下同),至10月底到達高峰時為9,410元,年間最大升幅為23.9%,其後由於近來國際油價有所回落,成品油價格上周五(12月3日)亦跟隨下調至8,885元,對比年初升幅只為17%。值得注意的是,兩個數字都比同期國際油價升幅為低。

對比之下,美國的日常油價升幅與國際油價升幅更為相似。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的資料,全美一般零售汽油價格從年初每加侖為2.16美元,在10至11月之間到達高峰3.27至3.29美元,最高升幅在五成以上,幾乎與國際油價看齊。而且油價至上月底回落後,美國油價也沒有跟隨下降,出現「只跟升不跟跌」的情況,最新油價仍在3.25美元左右。

平衡機制切實生效

從美國一般汽油價格與國際油價的升幅可以大致看出,美國日常油價相當的「市場化」,基本跟隨着國際油價浮動。而且油價只跟升不跟跌,也反映了定價權更大的集中於原油企業上。在這種市場化的定價機制下,美國人不論貧富都得直接面對通脹帶來的問題,而且他們也難以與大企業爭奪定價權。

香港油價亦是非常市場化。

相對而言,中國政府明白一般市民無法與油企爭奪定價權,如果任由油價完全自由浮動的話,一般百姓的生活將受到直接衝擊。由於油價與基礎民生息息相關,因此中國政府設有《石油價格管理辦法》。在這個機制下,政府會定下成品油的最高零售價格並按時調整,其升幅雖然也受到國際油價的一定影響,但幅度顯然更低。況且政府加入,同時也能平衡油企定價權過大問題,使油價在該降時也可以下降。

從這個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出,市場化定價雖然有一定好處,但當一些商品關乎到基礎民生之時,政府作出合適的價格調整並非完全無理。香港的油價同期升幅雖然比不上美國如此駭人聽聞,但仍然高企,而且油價亦同樣經常被揶揄為只跟升不跟跌。在「資本主義」應用問題上,我們也不應過於原教旨地盲目傾向市場一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