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牌經營是對「雙減」政策的完善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內地政府正打算向部分教育機構沒沒發放執業牌照,容許它們以非牟利形式經營課外補習業務,並可兼營其他教育業務作為盈利。有關消息被部分人解讀為中央對「雙減」政策有所放寬。

今年7月中央公布《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減少學生校內課業壓力和學外課科培訓及補習類課堂,此一「雙減」政策對內地補習公司業務造成沉重打擊,而這些企業不少在境內外集資上市,故此「雙減」政策引致這類股票遭到集體拋售,這也使得不少投資者對「雙減」政策頗有微言。

政策進一步完善落實未見放寬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今次關於發放牌照消息並不代表內地「雙減」政策有所放寬,相反只是為了進一步完善政策內容推出的配套措施。在7月發出的文件裏,就提到「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爲非營利性機構」,以及「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由此可見,將現有機構改為非營利形式經營早就可以預見,雖然官方當初未有直接提及發牌制度,但透過這種形式作認證也是合情合理。

今年7月,教育「雙減政策」落地。(美聯社)

另一方面,內地推出「雙減」政策旨在減少學生課業壓力,由始至終針對的是學童的課科類培訓,成人教育與非課科類培訓並不在範圍之內,因此讓有牌照的教育機構兼教其他課程類別其實同屬政策本意。當然,教育機構若一窩蜂轉投成人教育亦會產生其他問題,教育部估計也因為這樣預先發出了《關於加強社會成人教育培訓管理的通知》,劃定十項方向強調成人教育一樣應該有序發展。然而對成人教育的監管及整改並不如學生課外培訓嚴格,可以說已經留下了企業營利發展空間,這也是為何近日一些舊有大型教培機構致力轉營成人培訓市場的主要原因。

扭曲市場需要人為干預

「雙減」政策引來不少投資者的批評,例如香港商界代表施永青曾形容此舉「令商界心寒」,卻稱不能「任由投資者死亡」,否則「投資者以後就不敢碰中國市場」。而事實上,相關的消息在7月時也觸發了中概股在環球市場遭到集體拋售。誠然,一些習慣資本主義市場的香港投資者可能會對內地監管政策感到無所適從,可是「雙減」政策就跟內地近年推出的不少監管政策一樣,都是針對社會經濟結構問題作出的必要措施,屬於對扭曲市場作出人為干預的「必要之惡」。例如限制未成年人打機的政策,其實與「雙減」是一體兩面的政策——過渡沉迷電子遊戲與過渡強迫學生參加補習班同樣都會扭曲青少年成長過程。

對於港人來說,「雙減」政策絕不只是一個投資問題。很多執着於自由市場原則的香港人必須看到,市場是追逐利益的,利用各種營銷手法強化學生對於打機或是補習的需求,美其名是學生行使自由,實際上是任由市場扭曲教育。年青人的成長與教育事關乎社會整體的發展,又怎能任由部分企業為了自己的盈利而操縱?如果我們今日容許一些企業以消費社會利益為代價經營營利,那他日又該由誰去為這「埋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