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基建方案令美國陷入以債養債的困窘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周五(5日),美國國會最終通過了接近1.1萬億美元基建方案。根據計劃內容,美國將會在未來幾年通過提升國家債務上限以增加聯邦政府開支,從而大規模更新美國國內的基礎設施,其中計劃涵蓋各個範疇,包括全美國超過17萬英里的公路、4.5萬所橋樑,同時亦主張為國內的電訊網絡鋪設更高速寬頻網絡、擴充港口設施以及更新各個發電站設施等。這項基建方案被官員形容為歷史上「百年一遇的最大型公共投資方案」(once-in-a-generation investment),甚至是被認為美國最重要的基建現代化計劃。

在方案得到參眾兩院通過後,總統拜登在白宮發表講話,形容這個方案「將為美國國民帶來無數的工作機會」,同時計劃亦將恢復美國「勝出21世紀與中國在經濟上競爭的能力」。然而,當白宮以至兩黨都為方案獲得通過各自發表勝利演說時,基建方案獲得通過實際上只是因為兩黨在加稅方面達成共識,決定提高債務上限支持開支,事實上就是繼續把這個國家陷於以債養債的困窘之處。問題是美國不可能無日無之地維持今日的政治、經濟優勢,這種透支國家未來收入的財政辦法又可以維持嗎?

這項基建方案被美國官員形容為歷史上「百年一遇的最大型公共投資方案」(”once-in-a-generation investment”),甚至是被認為美國最重要的基建現代化計劃。(Getty Images)

新瓶裝舊酒的「基建+債務方案」

拜登的財政哲學一言以蔽之就是美國民主黨的老套路:透過增加政府開支,並通過推動一系列耗費巨大的基建計劃,從而達至國家經濟發展和國民就業的目標。其中,拜登這套大型基建方案後就一直被連繫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在1933-1939年期間所推出以萬億計的「新政計劃」(New Deal)。這項計劃在當時全面挽救了美國在1929年後陷入的大蕭條景況,亦同時大幅度推動了國內的軍事、工業、農業發展,美國城市的現代面貌亦在這個時期被全面改寫。甚至今日美國不少的重要基礎建設,例如位於加州三藩市、曾經是世界上最長的海灣大橋,就是由當時羅斯福政府推出的龐大基建計劃支持興建。

在此以後,透過增加開支推動經濟發展逐漸成為美國政府約定俗成的經濟政策,甚至今次美國輿論亦對拜登方案讚嘆不已,然而這些看法往往只是出於美國社會對羅斯福時代「浪漫化」的結果以及忽略了拜登政府是以龐大舉債支持基建開支。不少經濟學者都指出拜登的方案根本不能與羅斯福方案相提並論,尤其是拜登的計劃是按十年分批推行,而且所有措施方案亦是美國政府透過提升國債從而獲得資金,今時今日的美國經濟就根本難以與當時擁有龐大儲備的羅斯福政府同日而語。

今次美國輿論亦對拜登方案讚嘆不已,然而這些看法卻往往只是源於美國社會出於對羅斯福時代「浪漫化」的結果以及忽略了拜登政府是以龐大舉債支持基建開支。(Associated Press)

以債養債的困窘

儘管國家發債、增加開支本身亦是平常推動經濟發展的現代政府措施,然而今日美國卻早已陷入以債養債的「自我陷阱」。尤其是當美國從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起便不斷通過債務膨脹延續政府各項開支,並換取經濟續命的機會。今日聯邦政府財政收入早已入不敷支,而且只能不斷依賴透支未來收入支持政府運作,國債累計達到28萬億美元,各個州份債務更是達到美國GDP的7倍。然而,全球各國早已憂慮美國債務問題或將拖累引發全球經濟危機,而當美國不能再維持這種政治、經濟優勢時,這種債務處理方法的下場大概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