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肆業務趨回暖 擴展規管不可避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本星期四(11月4日),政府統計處公布最新一季食肆收益臨時統計數字,其表現相較去年同期增加了43.8%,升幅不僅比上一季的10%凌厲得多,更是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平。即使扣除其間價格變動的影響後,今年第三季食肆收益的臨時估計數字實際仍較上年同期上升39.1%,表現可講出現極大改善。

若按食肆類別分析,快餐店的收益價值增幅最少,而酒吧收益價值增幅則最多。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期內的平均表現為基礎,酒吧近一季的食肆收益數量指數達到105.0,比較去年的51.9上升超越一倍。其餘中式餐館、非中式餐館、雜類飲食場所與快餐店的表現升幅分別為56.7%、43.9%、18.3%、15.2%。

疫情穩定及消費券促進業務

政府發言人認為食肆業務的改善「受惠於本地疫情穩定、勞工市場情況改善,以及消費券計劃」,這種看法有其道理,因為香港在今年4月至6月新冠肺炎本地感染源頭不明個案仍有64宗之多,可是到了7月至9月這個數字已經大幅減至僅餘2宗,其間連續本地「零確診」最高紀錄也由16天延長至24日,甚至連輸入個案及其關連個案總數亦由391宗減至290宗。

另一方面,根據今年6月嶺南大學香港商學研究所及《香港01》合作進行的使用消費券意向研究,6,154位受訪者裏有66.7%的人表示打算將消費券用於餐飲,比例僅略低於首選購買日常用品的67.2%。由地區組織發起的「吃喝玩樂開心中西區獎賞計劃」9月進行同類調查,也發現有58.2%市民是用首輪消費券到食肆用膳,而計劃如此使用次輪消費券的亦有57.3%。

餐店人流增多即有防疫需要

不過,本港食肆收益扭轉同比跌幅其實也是在今年第二季才開始的事情,這個情況跟本港於4月29日開始對餐飲處所實施A、B、C、D四級分類運作模式制度有關,因為從那之後各間餐店毋須「一刀切」地禁止晚間堂食,尤其必須使用「安心出行」程式的C類、D類場所容許每枱食客人數與經營時數更多,對其生意表現自然大有裨益。

不過,近日食肆業務改善無疑代表餐店堂食人流隨之增加,尤其當消費券計劃尚在進行當中,這個趨勢起碼還要持續再多一個季度,然而去年經驗告訴我們疫情有可能在冬天惡化,故此預先準備對食肆進行更嚴格的防控安排恐怕亦有其必要。日前坊間有意見稱希望B類場所同時容許使用「安心出行」,放在加強防控的目標下應該是值得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