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浪費、研發未來糧食 香港豈能缺席
內地政府和研究機構在糧食政策和研發範疇有新消息,一是公布《糧食節約行動方案》,二是宣布能夠大規模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質,達致減排和減少依賴農產品。糧食危機是全球問題,內地政府傾全力提升糧食安全,但香港政府仍然停留於叫人莫做「大嘥鬼」和廚餘回收,實在大大落後形勢。
環顧歷史,多少的社會混亂是因為缺糧引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去年發表報告,警告到「十四五」期末的2025年,內地可能出現近1.3億噸糧食缺口以及耕地短缺。
內地要求糧食産業鏈節糧減損
內地政府深諳糧食需求和氣候變化影響同時增加,加上供應鏈不穩,故要透過節糧減損和打擊浪費以強化糧食安全。全國人大今年4月通過《反食品浪費法》,為公務活動用餐設標準,又容許餐飲業者對浪費食物的顧客額外收費等。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表《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列明要在2025年實行整條糧食産業鏈節糧減損,並舉出多項措施落實反食品浪費。
在生產層面,《方案》要求減少農作物收穫損耗,善用糧油加工副產物,發展替代飼料。在物流層面,《方案》要求改善糧食儲存,減少運輸期間的損耗。在消費層面,《方案》要求餐飲行業糾正浪費,加強公務活動節約用餐,減少個人浪費和利用廚餘。科技和政府機關的角色相當重要,前者旨在提升倉存技術、管理和分配,提升材料和成品質素,後者旨在確保措施見效。
減少浪費極其量是提高現有糧食生產和使用效率,但若然某段時間氣候水土真的不利收成,糧食仍會出現短缺。世界各國正在探索諸如植物肉、減少飼養動物的碳排放以至動植物以外糧食生產等方法,而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與私人企業在周日(30日)則宣布研發出由一氧化碳及氨合成至蛋白質的工業方法,毋須經過自然界固氮程序,有望大大減輕依賴國外大豆飼料,以及增加營養來源。
港府惜食策略零敲碎打
然而,港府對糧食供應的工作,多年來停留於儲備食米的層次,在產業鏈的上下游甚少着墨,「大嘥鬼」只是勸諭港人惜食,即使立法會在今年8月通過垃圾徵費法案,但亦是局限廚餘回收。部分立法會議員及關注組織多年來倡議食物《好人法》,拯救食物之餘,豁免出於善良意願的捐贈者承擔一定法律責任,但政府屢屢拒絕,令不少沒有變壞的食物白白被棄置。聯合國環境署《2021年食物浪費指數》報告引述香港科技大學統計,本地人每年浪費101公斤食物,較全球平均數74公斤為多。
更重要的是,港府過往似乎冷待食品科技研發,錯過擔當先導者良機。近日「維港投資」創辦人周凱旋表示自己在向某地政府推介旗下合成生物科技製造的食物時,遭到對方以沒有興趣及欠缺土地為由拒絕探討,外界多數猜想她所說的即為特區政府。即使土地真的是限制,港府也可從培訓人才,引入資金和技術。也許食物科技的技術水平成就未必比得上一氧化碳變蛋白質這麼革命性,但至少港府能在解決人類生存危機和糧食生產有貢獻,留名後世。
近日內地在糧食問題的政策變化和科技進步,正正足以給香港帶來啟示,那就是不論人口、農田多與少,也無阻政府增加生產和供應。況且在香港談糧食安全、糧食保障,其實一點也不遙遠,由減少浪費、改善物流和管理,到研發未來食物,我們有很多東西可以做,關鍵是政府決心擔起主導角色,為市民以至人類的福祉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