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使用「安心出行」 社會方可復常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於周四(21日)宣布由下月起,所有政府員工和市民必須使用「安心出行」進入政府大樓和辦公處所。部分市民質疑政府此舉如同食言,因為官員過去曾稱市民使用程式可「自願參與」。然而,新冠病毒防疫措施要因時制夷,「填紙仔」資料缺漏也容易造成防疫漏洞,因此更多場所使用「安心出行」客觀來看肯定能加強社會的病毒追蹤能力。

「安心出行」於去年11月推出,創新及科技局局薛永恆當時曾稱程式是「是自願參與、自主作記錄」,後來特首林鄭月娥於同月下旬修改說法,指「如果發覺有需要的話」可以要求市民進入指定處所時使用程式。政府迄今沒有交代如何才是有需要,但是客觀來看光靠市民「自願參與」的確有其限制,故此出於堵塞防疫缺口考慮加大使用程式範圍可以理解。

「填紙仔」存防疫漏洞

雖然現時「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下載量已增至逾560萬,在食店和政府場所使用「填紙仔」的替代方法的人亦有所減少,表示程式已經廣為採納。不過,防疫是全社會的事,即使大部分人遵從公共衞生措施也不夠,必須以滴水不漏為目標。政府場所向廣大市民使用服務,人流集中,提高警覺也是理所當然。

現時安心出行的資料只會儲存在市民自己的手機內。(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正如政府發言人所說的,在其餘選擇「填紙仔」的人當中,不少漏填或提供失實資料,令當局難以在社區爆發重臨的時候追蹤傳播途徑,遑論執法人員在抽查處所時持續發現顧客沒有掃碼甚至使用偽冒程式。因此,強制在政府處所使用「安心出行」,能減少走漏傳播鏈的機會,亦有助市民建立掃碼習慣。

「安心出行」見成效

此外,「安心出行」確實在追蹤疫情上發揮了一定功效,在今年2月爆發「名潮食館」群組感染期間,副政府資訊科技總監黃志光透露有患者因收到風險信息通知而去做檢測並證實確診。與之相對,在6月初,有一名確診者之前沒有使用「安心出行」,中心只好根據病人提供的行蹤資料,向曾到訪相同地點的人士廣播有關信息。顯而易見,患者單靠回憶難免會記錯或記漏到訪時間和地點,絕不理想。

另一方面,部分市民拒絕使用「安心出行」是基於擔憂政府藉程式記錄他們行蹤、侵犯私隱,但他們亦要明白在疫症期間私隱與保障公共健康須取得平衡。若然過分強調私隱而令病毒傳播途徑無法被追蹤,自己隨時受害,更可能累及他人。

黃敬文補充指,「安心出行」下載量已達500萬次,至今「冇任何野發生過架喎」,強調程式已通過獨立審查,當局上月已公開程式技術規格、保安風險評估、審計和私隱影響評估報告等,以回應市民要求提高透明度的需求。(梁鵬威攝)

至於追蹤感染程式在外地牽起爭議,諸如法國、意大利和希臘等更爆發示威,但當地政府亦沒有為此卻步,例如法國國會在21日通過政府議案,延長實施「健康通行證」至明年7月底,已打齊針或檢測陰性的民眾進入餐廳、運動中心和戲院等公共場所必須出示紙本或手機二維碼,這也從側面支持了港府擴大「安心出行」程式適用範圍的理據。

最後,政府今次照顧了一群未可善用智能手機的人,容許12歲以下兒童和年滿65歲長者和使用「安心出行」有困難的殘疾人士實名紙本登記,這樣算是合適做法。當然,新政策始終仍不可違背一些基本保障,例如市民不應因為沒有掃碼被拒進入醫院和診所等必要場所。與此同時,政府也可參考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做法,研發及提供可穿戴或可攜式感應裝置,減少市民填寫和處所處理紙條的程序。

最後,事實畢竟勝於雄辯,政府想要說服市民「安心出行」對己對人有必要而且有用,以至鼓勵大型私人場所仿效,大可發布過往憑應用程式追蹤確診個案的成功例子,無奈相關資訊至今未見公開,不得不說甚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