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政策要有硬指標 社會方可大躍進
特首林鄭月娥本屆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已經出爐,並在《附篇》中表示「政府在過往四份《施政報告》及相關文件所承諾逾900項新措施,有96%已經完成或按序推進。」乍看來,施政好像達標,但實情卻是政府部份政策徒有計劃而沒有目標,一些甚至沒有目標也沒有計劃。
以第二年於《施政報告》中出現的「躍動港島南」為例,為了帶動南區發展,其計劃八個主要項目,分別為:制訂海洋公園重生方案、活化珍寶海鮮舫、增設文化及消閒設施、開拓海上旅遊路線、發展水上運動中心、活化當區工廈、研究區內「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重建或整合及提升黃竹坑商貿區和附近海濱地區的行人設施。
躍動港島南缺指標 過渡房屋成常設?
但問題是今年度《施政報告》中「躍動港島南」的內容其實跟去年的《施政報告》沒什麼分別,可謂只是照辦煮碗。之所以會如此,成因在於政府沒有設下關鍵評核指標(KPI),要求項目在一定時間內達到某些硬性指標。
另一個例子是過渡性房屋項目。林鄭月娥在2017年及2018年的首兩份《施政報告》提出要「增加過渡性住屋供應」,而不同種類的過渡性房屋就是用來紓緩市民住屋壓力及長時間輪公屋家庭需要面對的困難。然而政府對於過渡性房屋沒有設下日落目標,由於政府未能及時增加土地供應及廣建公屋,結果過渡性房屋的目標單位數量年年提升,令整個計劃永無止日,原本只是用來解燃眉之急的政策變了常設。
制定KPI 防止政策走數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無疑提出了很多切適香港需要的發展項目,其中尤以北部都會區為重。但整個計劃及當中多個項目都未有提及明確指標,撥款及執行計劃也未見有,觀乎過往亦有眾多無目標無計劃的例子,就好像訂幼師薪級表、修訂《防止賄賂條例》以至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等,最終被政府「走數」,更是令人懷疑現屆政府是否真的打算落實施政。
觀乎性質相似的「起動九龍東」計劃,自2011年提出時最基本亦提出了一個數字,指可望增添400萬平方米的寫字樓樓面面積,而且計劃經過十年發展。若然「起動九龍東」未見完善,但至少定立起一定數量的指標,例如撥款花費及研究所需時間等。不論是「躍動港島南」計劃或北部都會區,若要避免淪為空談,政府就必須以可量化數據作為基礎定下確切目標。
即使這份《施政報告》是特首林鄭月娥本屆任內最後一份,相關政策落實工作亦必須務實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