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再工業化方向正確 惟更需具體藍圖
本周三(10月6日),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本屆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除了廣為人知的土地房屋問題之外,亦重點提及香港的創科產業及經濟政策,她數度表示香港要「再工業化」。
這份《施政報告》在產業和經濟部分上,大致沿襲既有的發展方向。例如提升及鞏固金融、航運、貿易三個「國際中心」,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中心及知識產權貿易中心都是一直以來的方向。當中提到要融入國家「十四五」發展大局,離岸人民幣中心都是正在進行的政策。不過,報告當中亦也包括了兩項比較新的重點。其一,報告強調要為發展創科產業增加土地供應。其二是在重組政府架構中,提到要擴大現有的「創新及科技局」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提倡香港「再工業化」。
產業發展並不只缺地
發展創科無疑需要土地,香港過去無論是住屋以至於產業,一直都收困於土地不足的問題。政府成功認識到這點,為創科產業規劃足夠發展用地值得肯定。不過,土地固然是個問題,但卻不是唯一的問題。《施政報告》除了提供土地之外,便沒有更多新的具體政策去支持創科發展。
例如報告中提到將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加上沙田污水處理廠遷入岩洞騰出現址所提供的88公頃新土地,將由原先的建住宅改為用於擴展科學園,以強化東部走廊地區以創科為主要經濟功能。另外,在「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中,又提到長遠而言會考慮考慮在與深圳前海一灣之隔的地方建立可媲美數碼港的地標性創科設施。此外,在提及河套發展區的深港創科園時,又提到將來會與落馬州或新田整合為新田科技城,合共為創新科技提供240公頃的土地。
面對中美角力白熱化,全球競爭激烈化,香港如何能做好創科競爭,並且能具體與內地的創科互補發展,都需要更多的政策規模方向,不能只得「土地政策化」。
再工業化是現實不是觀感
林鄭月娥在重組政府架構的建議中,包括了將「創新及科技局」易名擴張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顯示其對再工業化的重視。近年不少西方先進國家都因為工業空洞化而強調要「再工業化」,甚至連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副總理劉鶴在不久前才提到要提防「鮑莫爾病」,避免製造業空洞化。因此,「再工業化」無疑是香港應該深入發展的方向。
不過,《施政報告》指要「改變香港『工業式微』的觀感」,這說法卻是大錯特錯。因為香港工業式微是在在的現實,絕不只是觀感。2020年香港的GDP中,扣除建築業後,第二產業只佔GDP約1%。政府比社會更掌握經濟數字,應該知道問題的嚴重性。
而且,《施政報告》中有關「再工業化」的政策亦見空洞,內容仍然欠具體計劃。《施政報告》表示會持續從基建、人才、資金、技術及科研五大方面推動「再工業化」,附篇亦列出了創新及科技局在2018年至2020年間推出了一些「再工業化」的資助計劃,然而,這些計劃不足夠達到「再工業化」。工業是否回流的根本始終在於成本與盈利,因此要再工業化的關鍵是如何能與區內對手進行價格或技術競爭。而再工業化又是否有重點的製造業,以及如何吸引這些重點工業都需要政府有更具體的計劃。因此,要提倡「再工業化」政府還須再花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