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代的結束 默克爾的政治領導學
德國周日(26日)舉行大選後,社民黨或基民黨將籌組新一屆政府。不論結果如何,出任德國總理16年的默克爾亦將會正式告別政壇,結束她在德國以至歐洲的「默克爾世代」。從2018年傳出她不打算競逐基民盟黨魁連任的消息起,外界就開始關注「後默克爾年代」的德國在政治、經濟和外交發展何去何從。
尤其是當默克爾自2005年出任德國總理,其任內德國經歷了高速的經濟增長和政治穩定,德國不但克服了東西德合併所引伸的內部矛盾,外交上更領導了歐洲各國應對歐洲一體化所帶來的考驗,這些危機沒有動搖、反而確立了德國在國際舞台上領導的地位。在當下世道紛亂的民粹政治中,默克爾可謂樹立了政治領袖的榜樣。
成長於東德時期共產德國的一個普通牧師家庭,默克爾的經歷奠定了她務實主義的施政作風。在過去16年以來她以德國總理的身份發表的大小演說,默克爾從不嘩眾取寵,傾向以理服人。這可能是因為在她步入德國的政壇前,默克爾一直都從事量子化學的科學研究,是典型的科學家,對於虛無的政治演說毫不感興趣。而默克爾關心的,從來只有尋找務實的解決辦法。
務實主義的施政作風
2008年歐洲爆發債務危機,位處於南歐的多個國家都以「退出歐元區」等的方法威脅德國接受這些國家延續「放任的政府開支」。然而,默克爾在多次的緊縮政策談判中都選擇不妥協的態度立場,並且強調財政紀律和改革的重要性。最終,歐盟以至當時幾個陷入於債務危機的歐洲國家亦渡過難關,並且逐漸走出經濟危機的陰霾。
而默克爾的外交和貿易政策亦更見其務實的行事作風。儘管默克爾任內亦曾經出現因為接見西藏流亡領袖達賴喇嘛而導致中德兩國的關係受到考驗,德國在跟中國的貿易和外交接觸上卻一直未有中斷,反而日趨頻繁。從2015年起,中國就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即使過去幾年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默克爾亦一直維持務實的外交關係,強調以美國為首等國家的干預行為無助推動中國的改革和國際社會的合作,因而提出實事求事的接觸立場(wandel durch handel,即change through trade)。
就算過去一年受環球疫情的影響,中德的貿易仍然錄得3%的增長。加上,默克爾維持不參與美國的圍堵行為,今年7月亦在七大工業國集團峰會表示:「儘管歐盟和美國在很多的議題上的看法一致,但在中國的政策上並不相同。」此番話為默克爾惹來國內外的批評,她的取態卻又反映她務實的一面,並不受極端的政治氣氛而左右其立場和看法。
政治領袖的承擔
默克爾行事作風亦反映她是為有承擔的國際領袖。北非等地區在阿拉伯之春後出現人道危機,歐洲在2015年面對嚴峻的難民潮,超過180萬的難民不惜以快艇越過地中海到達歐洲,部份更在過程中沉沒。面對這一波危機,歐洲各國都以各種社會、經濟原因為由拒絕接收難民。當時英國首相卡梅倫就為難民的分配機制與歐盟針鋒相對。然而,默克爾卻展現了大國領袖的承擔,面對一波又一波的難民湧入,她強調「德國可以處理」(We can do this),並且首先接收了大部份的難民,為這場人道危機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曙光。
即將淡出政壇的默克爾在德國以致歐洲都尤如著穩定和務實的代名詞,她的施政作風和承擔都展現出今時今日這個民粹時代裡的大不同。尤其是她在主要政策上都採取擇善固執的做法,而且不受極端的民粹主義所動搖,冷靜地選擇她認為合適國家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德國亦在默克爾出任總理這16年經歷了高速的經濟增長,人均GDP 增長達20%,相對英國不足5%,法國等其他國家不足10%,而意大利甚至下趺7%。
默克爾樹立了政治領袖的重要標記,她的務實主義亦說明了從政者的高大空政治措詞即或得到一時三刻的掌聲,也不如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為社會解決問題,真正為人民服務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