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華爾街十年 | 左翼思潮的逆襲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十年前的美國憲法日(9月17日),聲勢浩大的「佔領華爾街」運動赫然展開。運動一開始只是有數以百計示威者湧進紐約華爾街附近的街道,然而很快那種怒火便蔓延至世界各地超過80個的主要城市。社會運動家在街頭發表零聲演說,並且掛上各式各樣標語控訴社會的不平等,以及反對失敗的經濟政策以及政商勾結的制度。

參與者們手牽手、肩並肩,深信這場運動即將帶來改變,在祖科蒂公園(Zuccotti Park)築起帳篷,準備着以逸待勞的長期抗爭,無奈運動最終仍以清場告終,左翼的社會主張和政治改革事後亦被眨得一文不值,但我們想要問的是:這場運動真的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嗎?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社會思潮

當年「佔領華爾街」運動發源於缺乏監管的金融資本主義。2008年的美國以至全球經濟陷於無窮無盡的債務危機,讓國際性金融機構及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倒閉而觸發市場恐慌,銀行體系陷於崩潰邊緣。華爾街銀行家利用財技一次又一次導致金融危機出現,然而他們在要求政府救市的同時卻仍然享受上億元的酬金,沒有一人需要為此付出任何代價。

他們叫喊「我們屬於那百分之九十九」(We are the 99%)的口號,同時他們對華爾街投資銀行的銀行家感到無比的憤怒。(網上圖片)

當時的運動就是為了聲討這場全球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亦是針對自80年代起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秩序,抗議政府與華爾街巨企的私相授授。經過70天的一番擾攘以後,反對金融資本主義的佔領運動並沒有成功,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秩序亦僥倖保存下來。不過,社會思變並未因此終止,反而一直在萌芽和成長。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的黨內初選,左翼的佛蒙特州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成為了挑戰這種金融秩序的政治人物,並取得極大的成績。儘管桑德斯亦沒有嬴得民主黨的提名。他所有左翼政主張,包括全民的醫療保障、可承擔甚至免費的大學和幼兒教育,甚至其他減少社會收入不公的措施等等卻一一寫入了民主黨議程甚至美國政治輿論的核心。

2021年3月,上任兩個月拜登政府陸續開始這些政策逐步出台。他分別向國會公佈了2021年美國援助方案(American Rescue Plan)、美國創造職位方案(American Jobs Plan,又稱「美國基建計劃」)以及美國家庭方案(American Families Plan),是為拜登政府的「重建美好方案」三部曲。這些方案都明確地把社會不平等和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放進了政府日程,並且強調政府責任是為改善這些問題而存在。過去被認為干預市埸且加劇財政負擔的措施,正一步一步成為美國政府的核心思維。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的黨內初選,左翼的佛蒙特州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成為了挑戰這種金融秩序的政治人物,並取得極大的成績。(AP)

左翼思潮的回朝

儘管「佔領華爾街」運動運動好像一事無成,但實現社會改革、共同富裕的思潮早已經植根在一代美國人心目中。根據早前的一項調查,桑德斯背後社會主義政治主張的支持者佔了絕大部份是18-34歲以及30-44歲相對年輕的選民。桑德斯亦曾經表示:「我們在世代的辯論中正取得勝利!」(We are winning the generational debate.)這些左翼社會主義的政策議程可以預期地已經逐步成為美國政府主流的思維,甚至影響往後四年或者更長時間的美國議程。

這種變化除了反映社會的變革不在乎於一朝一夕的改變,更甚的是政府在資源分配和解決財富不均的角色已得到重新的肯定。過去世界盲目地崇拜小政府大市場的思維,人人樂見政府的無為而治和積極不干預的態度,然而最終不少社會問題成為了困擾幾代人的夢魘。世界都在反思政府應該有更大的角色處理資料分配不均的情況,並正在積極回應這股不容忽視的浪潮。過去盲目崇拜外國機構讚譽香港成為「最自由經濟體」的香港特區政府又意識到世界在變的風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