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治意志是落實「港人治港」的關鍵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在施政報告的公眾諮詢談及政府改組,重提她在2017年政綱中「成立文化局」和「分拆運輸及房屋局」的提倡;周二(14日)亦在行政會議前的記者會亦承認正著手完成架構及人事編制的前期研究工夫,將交由下屆政府落實。

政府架構改組事實上非什麼新鮮話題,早在2012年梁振英出任行政長官提出改組,及後林鄭月娥競選行政長官時亦納入政綱,向市民「推銷」相關的政府架構重整計劃。換言之,前後躊躇了接近十年的光景。

臨近十年的政府改組討論

成立於2007年的運輸及房屋局(下稱運房局),本身是為曾陰權政府的政府架構重組計劃的一部份。當時公共運輸主導房屋發展的概念主導了政府政策思維,因此2007年曾蔭權當選行政長官後,本來屬於兩個不同的政策部門遂合併而成今日的運房局,並統籌香港整體的運輸房屋發展。經歷曾蔭權政府五年的任期(2007-2012),當日的部門合併逐漸演變成政策局要同時兼顧房屋與運輸發展工作,不少政策措施被留中不發。

有見於此,2012年梁振英當選行政長官後,運房局便被納入改組計劃之中。奈何時任特首堅持與其他政府改組計劃捆綁,儘管當時立法會亦同意相關架構重組,卻又因為行政立法機關各不相讓,改組最終不了了之,相關議程亦成為了2017年林鄭月娥競逐行政長官的「新議程」。及後,2018年林鄭被問及有關改組的進度,她僅表示「未有時間表」。今年5月,她又暗諷重提舊事的梁振英為「KOL」,表示政府不會逐項回應。最終,現時政府任期餘下不到一年,林鄭說「拆局」是為了香港長遠發展,令人不禁要問過去四年難道就不用為香港長遠發展著想?

至於設立專門政策局處理文化事務,文化界更是倡議多年。尤其是世界趨勢著重文化創意和歷史保育發展,有關發展不但創造經濟引擎動力,同時吸引區內外的遊客和產業鏈發展。而現時「名義上」負責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只是繼承港英時期的手工業社會發展的政府架構,其角色定位最多只是提供文娛及康樂等的優閒服務,例如建造圖書館、公園設施等等。具遠眺和籌辦大型活動的政策局欠奉,設立文化局因此是上任與現任特首的政綱項目。上任特首梁振英至少嘗試過「闖關」立法會,今屆政府當選後卻一直說「無時間表」而未曾落手做好「開局前」的架構及人事編制前期研究工作。現在特首說這些都是「不能夠迴避的議題」,過去政府不正正是已經迴避了文化界與社會的提議多年嗎?

「踢一踢,郁一郁」的管治邏輯

政府改組工程早已提出將近十年的光景,卻在這個時候才被特區的官員放進「研究」的議程,具體執行的日子仍然未定。惟「一國兩制」的設計本來就是期望特區政府的官員可以有意識地管治好香港的大小事情,而非這樣「踢一踢,郁一郁」。香港的官員往往將許多問題拖延不決,老調重彈地用着差不多的藉口推塘不做。近年政府又將所有事情的責任都歸咎於立法會拉布、「黑暴」,姑勿論原因是真是假,民主派已撤出立法會一年,街頭示威也早在去年初疫情爆發後逐漸絕跡,這時候再重覆這些說法只會更顯得是藉口。

去年以來,中央政府強勢關注香港的管治問題。除了治安之外,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明確表明2049年前香港要告別劏房,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則說香港「慢進也是退」,中央政府亦就十四五規劃派出宣講團到香港講解國家發展藍圖。已經在任四年的行政長官好像最近才察覺到政府改組不能沒有時間表,承認正在著手完成有關政府改組的前期「研究工作」,那麼過去四年到底又是否在做好管治工作?如果事事要中央「支持」才辦,香港官員是否忘記了「一國兩制」本身就是應該由特區政府一方做好「港人治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