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科研大有可為 三億撥款能否見效?
在早前的東京奧運會,李慧詩穿上的湖水綠單車「破風戰衣」,用了本地研發的技術而為人佳話。事實上,頂級賽事的爭勝往往取決於毫釐之間,運動科技的角色在現代賽事愈來愈受重視。政府日前宣布與賽馬會撥款三億元於運動科技,為業界注入活水,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要如何善用款項。
其實本地運動界別早已了解其重要性,例如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早與體育學院合作研發針對劍擊隊員的非對稱運動鞋,以及為划艇隊研發、製作和測試保暖運動服。兩家機構協助賽艇隊在2014年亞運奪得一金四銀。
至於李慧詩的單車衣,就是在商人加上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所資助下,由體院與科技大學在2019年研發。整個計劃不止於製作能夠減低風阻的戰衣,而是透過風洞測試和數值模擬,為單車隊訂製單車器材和改善騎行姿勢。她曾經在介紹該科研計劃的場合讚揚相關技術讓運動員在賽事上發揮最佳水平。
然而,運動科研所需要的資源絕對不少。例如有分析人體動作數據的本地創科企業近日受訪時坦言,過往曾為劍擊和滑浪風帆代表隊示範公司設計的人工智能系統,利用戴在身上感應器實時分析運動員姿勢和改善訓練方法,但因為系統開支達500萬元,體院難以撥款,運動員只能望門輕嘆。
基金目標要清晰
政府在東京奧運後提出五項支援運動的措施,其中之一是與賽馬會共同撥款三億元成立「能力提升基金」,在未來數年開展運動科技及運動醫學研究,亦包括改良運動員的裝備、為體院的體能科學訓練中心和運動醫學中心添置額外器材,藉以備戰大賽。
設立基金解決資金短缺是第一步,下一個問題是如何運用基金。政府和賽馬會應該早日詳細交代,包括基金會否公開給外界申請,如有的話,審批撥款需時多久,精英運動員、教練和支援團隊可否表達意見等。可以想像,撥款給最有條件進步的運動項目,與撥款給最大機會爭標的運動項目,受惠運動類別已經大有不同。
此外,既然基金有部分來自公帑,政府亦可以加入一些申請條款,例如政府可以取得運動員的訓練數據作分析,加強掌握運動員的表現變化,又例如增加能夠轉移知識和技術的項目獲批機會,以促進成果商品化、普及化,把影響力擴展到運動界別以外,讓運動科技禆益大眾。
環顧世界,運動界中的科技競賽已經形成,而且愈來愈激烈,港府投放給本地精英運動員三億元的運動科技基金其實不算多。要細水長流,政府需要持續拉攏商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