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除政治分歧 聚焦運動員努力
周一晚上(26日),香港劍撃運動員張家朗在東京奧運男子個人花劍決賽以15比11撃敗上屆里約奧運金牌得主、意大利選手加羅素 (Daniele Garozzo),成功為港隊奪得今屆奧運首面金牌,亦是繼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後香港歷史上第二面的奧運金牌。
賽後接受香港首面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訪問時,張家朗除了感激父母的支持和鼓勵,亦勉勵港人,「香港仍然係得,不要想著只是一個小城市,同國家比很難,其實只要盡力、努力都一定可以做到,不要放棄」。無論是在商場內駐足觀賞賽事、在家中留意直播抑或網絡間,香港人都無不為香港的運動員參與奧運以及取得體壇最高殊榮而感到高興。
運動員要取得奧運的參賽資格,都必須經歷過無數艱苦不懈的努力訓練。在這過程中,除了要克服身體的傷患疲勞,更加要承受作為全職運動員的壓力,不單是追趕自己的世界排名,抑或作為全職運動員所承授的現實經濟壓力。例如剛剛取得奧運金牌的張家朗,就選擇了在中四休學全職投入運動員的訓練,放棄的除了是普通中學生日常的校園生活,面對的更是作為運動員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因此,取得奧運的參賽資格都必然是每位運動員個人艱苦努力的回饋,箇中的辛酸悲喜更非旁人可以輕易理解。
欣賞艱苦努力而非借題政治化
是次東京奧運連番受有關超支、疫情調控或政治醜聞等的負面消息影響,在一遍爭議聲中展開序幕。在香港,政治紛爭及撕裂的社會背景猶在,令是次奧運無可避免地添上政治化色彩。不論球衣顏色,抑或運動員的政治取態,都成為不同人士借題發揮的題材,令本是運動員專心發揮、創造佳績的賽事蒙上不必要的陰影,更或者影響了部份苦練多年的運動員正常發揮。其中,伍家朗的球衣顏色就引發民建聯成員兼中學老師穆家駿質疑「不想代表中國香港」,最終引發牽連大波;而討論區亦在張家朗獲獎後屢現討論其政見的帖文。
奧運會理想上是展現體育精神的世界盛事,今屆的開幕式更以「多元共融」(Unity in Diversity)為主題。但現實中卻是不同政治力量以至市民上綱上線的政治場所,借助奧運平台發表政見。然而,對於無數咬緊牙根、越過重重難關才來到奧運比賽場館的運動健兒而言,奧運是他們苦苦堅持四年,準備向世界証明自己比昨天進步的地方。而對於代表香港出戰奧運的運動員,社會更是應該撇除政治分歧,支持為香港作賽的運動員,而不是在此感動時刻,為一己私利而挑撥矛盾。社會更不應忘記,他們不是有因為有了獎牌才有價值;他們的價值在於每個人都是代表香港「永不言敗」、「艱苦面對順境逆境」的精神。
1996年,正值香港主權移交,「香港風后」李麗珊在亞特蘭大奧運會取得香港首面奧運金牌,凝聚了不少香港人對前景的信心;2021年的香港經歷疫情等各樣挑戰,「香港劍神」張家朗為香港贏得第二面的奧運金牌。社會都熱切期待是次奧運金牌得獎,可以扭轉香港過去兩年香港的社會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