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關心張家朗的奧運獎金能否買樓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少年劍神」張家朗勇奪東京奧運金牌,振奮港人。在2018年時,身兼體育學院主席的林大輝曾揚言林大輝中學畢業生在奧運奪牌將會確保他們做業主,而當舊生張家朗奪金後,林大輝便表示會送贈他250萬元。然而網民不滿林大輝出手低,款額不夠置業,林大輝回應這金額加上精英運動員嘉許計劃撥出的500萬元奪金獎勵,「都有機會買到樓」。在這大額獎金以外,不同企業也送上賀禮,例如有傢俬店送全屋傢俬,港鐵終身免費乘搭等。
獎勵如何運用由當事人決定,但林大輝以至網民的想法,反映香港人的生活選擇何其狹窄,置業有如市民必要任務,而且無論做甚麼事也拉扯到置業,生活何只為磚頭。

手持750萬元,除了置業,還可以搞生意或者營辦慈善業務等,建立事業和影響力。香港不乏創業和慈善家,但社會風氣普遍崇尚置業,即使可能連數十萬元儲蓄也沒有,但依然以支付首期為賺錢目標。

關心能否置業的背後

在香港,置業至上的想法看來合理,給自己安穩之感。即使事業有何閃失,也不至於居無定所。在實際上,住宅單位空間普遍有限,當子女要搬出去居住,不少人想與其把房屋開支花在沒有回報的租金,不如供樓並把物業視為投資工具,期望透過升值累積資產財富。近十多年來樓價即使回調不久後又重拾升軌,憑置業渴望回報的思維愈加強化。

+3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750萬元獎金雖然不少,但按現時樓市來看,獎金只能購入500多平方呎的二手私樓單位。若要住寬一點,唯有在交通、樓齡和配套取捨,也許車票、傢俬賀禮可以幫補一部分。但在其他國家地區,同等金額可以換來更寫意的生活。

其實,相比起關心林大輝有否「走數」,社會更應反思,連奪標賀禮也是物業或跟物業相關且引起熱議,足證港人的置業壓力。對全職運動員來說,全心追逐理想,卸下退役出路憂慮肯定比當業主更值得注視。畢竟當上全職運動員,等同為人生下賭注,因為未來五至十年的人生就埋首於運動,放下學業事業。

林大輝表示,林大輝中學基金將向張家朗送贈至少250萬元獎金,加上精英運動員嘉許計劃的500萬元獎金。(資料圖片)

奧運健兒不止張家朗

張家朗的例子甚有啟示。他父母曾是籃球手,理應理解兒子對運動的熱愛和決心,但當兒子在中四提出休學專注運動時,二人也反對,期望他兩者兼顧。經過一年游說,母親才願意開條件,兩年內要有成績,否則要繼續讀書。可以想像,即使父母曾為運動員,也對兒子的全職訓練抉擇有一番掙扎,何況是一般家庭?相信不少青年人的運動潛能因為生活各種桎梏被埋沒。

這種掙扎來自於擔憂受訓和退役後的生計難料,或者跟社會脫節。的確,相比起過去,現時政府和大學對於全職運動員的支援較為完善,例如精英級選手的薪金增加,而港協暨奧委會和大學及學術機構合作,推出獎學金計劃、英語課程,另外成立學長計劃,協助退役港將升學和發展事業。此外,媒體亦較以往積極推廣運動,又不時訪問選手,增加他們曝光率,令他們感到被社會重視,甚或帶來商業機會。在多方協作下,漸漸形成運動產業鏈,給運動員事業出路。

不過,政府的運動員資助制度仍然大有改善空間,例如檢討「獎牌導向」、「先獲獎後資助」的準則,應增加資助新興但未獲國際賽事獎項的項目。即使在奧運、亞運中稍有失手,排名稍遜的第四至八名運動員的資助額也應高於現時的11,520元。資助額要能夠滿足生活,運動員不用在重新訓練時兼顧工作,削弱訓練效果。若然支援可以更完備,相信更多運動員會更願望拼命爭勝,為港爭光。

林大輝受訪時說「香港等呢個金牌等得太辛苦」,但運動員奪金肯定比我們等待更辛苦。我們希望他們衝金之路平坦一點,就此,政府和社會也應設法改善他們生活待遇,使他們安心集訓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