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去屯門是「入」屯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屯門可謂熱鬧之地。先有日本連鎖零售店開張,又有人氣偶像團體出席活動。當談及這兩件事情時,我們不難看見「Donki殺入屯門」、「Mirror、Error入屯門」之類的說法。
如果連鎖店在銅鑼灣開張,或者偶像團體在尖沙咀的商場出席活動,相信也不會有「殺入」、「入」之類的表述。但對屯門,以至元朗、天水圍等地方,不少人則習慣以「入」來形容。去這些地方,就是予人較遠、需時較耐的印象,一些人甚至可能認為偏僻。
但其實港督麥理浩宣布發展屯門新市鎮是1973年,亦即已接近50年之前。翌年政府斥資興建屯門公路,至1978年來往荃灣和屯門路段通車。如今已合併成為屯馬綫之一西鐵綫,亦已經通車近廿載。屯門、元朗等不只交通愈見便利,大型商場、屋苑等也愈來愈多,早已經不再是作為新市鎮那個時候的樣貌。
多居民但經濟發展不足
新界西仍然被視為「入」的原因,或許在於香港的商業活動仍然只集中在維港兩岸,居職分離尤其是新界西居民的生活寫照,不少人每天花上兩三小時通勤上班。對於住在其他地區的市民來說,新界西只會在約朋友的時候才去,所以至今仍然充滿距離感。
根據2014年統計,新界區就業人口達到203萬,高於港九加起來的182萬,但就業機會卻只達128萬個,遠低於港九提供的248萬。換算作比例,港島、九龍及新界區平均每人可享1.6個、1.2個及0.6個工作機會。
隨着港九飽和,拉鬆香港發展的地理分佈已經愈來愈重要。屯門南延綫預計於2030年落成,洪水橋、元朗南等新區發展在即,錦上路以東的北環線第一期亦料於2027年竣工。不端因為實際需要,抑或政府意識到過往規劃失當的問題,發展新界已經是必然的方向。但若然政府仍然沿用以往的思維,只將新界地區作居住之用,要大批市民每天南下上班,那麼「入」屯門、「入」元朗的現象只怕也難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