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議事規則不等於提升立法會質素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星期三(7月14日),立法會大比數通過謝偉俊議員動議修訂《議事規則》的議案。修訂後的規則要求議員在立法會及全體委員會會議進行中「須時穿着商務衣飾」,另外又限制法案委員會及事務委員會人數不得多於15人或20人,並且賦予會議主席權力禁止議員濫用程序提出規程問題以及透過扣減日薪來懲罰無故缺席者。部份建制派議員表示以上修訂有助提升議會的議事質素,甚至有人形容其功效將會是「立竿見影」。不過,有關修訂儘管可能改善議會「拉布」狀況,然而社會公眾必然會問的是,單靠改動議事規則真的就能提升議會的議事質素嗎?

新一屆立法會將於今年12月19日產生,屆時將由90位議員繼續執行立法會監察政府的任務。社會一直以來都期待立法會出現高質素的議事,議員應該真誠盡責履行職能,透過適切到位的諮詢詰問有效地監察政府施政,可惜近幾年的現況卻是議事質素每況愈下,議員缺席會議導致流會比比皆是,席上發言多數也是流於政治表態,未能真正起出督促官員改善治理之效。

衣飾與罰則非議事重心

今次對議事規則的修改,內容之一是要求出席會議的議員「穿着商務衣飾」,有關安排或許有助在外貌上建立一種「專業形象」。然而,袋巾、領吠、袖口鈕並不會令議員自身變得更為高尚,更受尊重,因為議事質素是取決於每位議員對每項政策是否有深了了解,並且願意採取「急民所急」態度要求政治改善民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平早前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出,「與內地相比,香港官員們毫無疑問看上去光鮮亮麗,不僅上班穿西裝、打領帶,而且外語和風度都很好,內地基層的官員則顯得土裏土氣,但是比較一下治理能力就知道看人看事不能只看表面。」這種觀察其實同樣適用於作為民意代表的議員。

至於對缺席會議設置的罰則和限制,其實亦不能夠保證議員能夠完全遵守。尤其諷刺的是,今次負責提出議案的謝偉俊議員,他本人不僅過去於2018年度立法會大會便是最多缺席投票議員之首,而且還隨即在當日下個由謝偉銓提出、郭偉强修正的「改革房屋政策,解決住屋問題」議案投票程序中缺席,這叫人如何相信有關修訂能提高其議事質素?

忠誠以外更要實是求是

過去幾年,香港立法會無疑陷入令人不忍目睹的亂象。在一方面,不認同政府施政的議員採取「拉布」一類激進手法,引致整個立法會的效率極度低落,單一法案更可以出現審議經年的情況;另一方面,不少建制派議員的提問或發言卻往往無法對症下藥,不能直斥政府施政流弊所在,而且只能給出一些「見樹不見林」的籠統意見,無法針對因循苟且的官員們作出有力質詢,這反映出他們背後似乎並未落力鑽研時政。

香港社會以至國家期待能入主議會的,不是一群單單只懂替政府護航、得過且過的建制派成員。早前,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一句「忠誠的廢物」令部份建制中人尷尬非常,卻又無奈地反映那是「國王的新衣」。畢竟一個議會的尊嚴及市民對於「一國兩制」的信心,正正是建基於他們日常生活對相關政治人物的觀察。

歸根究柢,修改議事規則不是通往「議事質素」的隨意門。把對社區民生事務的關注和普羅市民的聲音帶入議會,才是讓一眾議員擺脫污名的最佳辦法。建制從政者若不改變以往在議會隨口胡謅的陋習,遇事就錄一兩段錄音、加上幾個喇叭,再派十多個義工在熙來攘往的街市派傳單,對於議會以至整個社會絕無多大作用。

香港回歸已經進入第25個年頭,「一國兩制」走到歷史的轉角位,即將迎來從1.0過渡到2.0的關鍵。在此關鍵時刻,議會成員必須實是求是,主動協助改善政府治理社會,而非關注能否透過「商務衣飾」與其他跟議事內容無關的議事規則挽回外間對議會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