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果嶺重建拖拉逾廿年 政府勿再開空頭支票
規劃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本周一(5日)向觀塘區議會提交文件,具體交代前高嶺土礦場第二期和由寮屋組成的茶果嶺村的發展項目。該項目計劃興建6,750個公營房屋單位及社區設施,容納1.9萬人,最早於2030至2031年落成。
茶果嶺重建不是突如其來的事。早於港英管治後期,政府已宣布要清拆市區所有官地寮屋。然而該處重建一直難有寸進,村民多解釋是村內夾雜政府和私人土地,加上地契複雜,安置問題亦談不攏。
政府耽擱規劃又一例
至於鄰近的前高嶺土礦場除了祖墳業權就不涉私人土地,規劃進展應該更快,但政府早於2001年已把礦場納入東九龍房屋發展計劃的初步規劃,後來就沒有下文。直至社會要求政府加快覓地建屋,發展局才再審視土礦場選址。2015年政府落實礦場建屋,第一期為私樓,第二期為公營房屋。
不說太遠,若然政府在2000年代初已經着手規劃這兩地段,特別是該時期觀塘區有新公屋和重建公屋落成,政府可以預留單位給村民選擇安置,重建過程可望減少一重障礙,加快重建時間,公營房屋可以更早落成。
特首林鄭月娥在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收回包括茶果嶺的三個寮屋區興建公營房屋,當時仍有村民懷疑最終能否成事,不論村民是否支持收地,但這取態意味着村民不相信現屆政府能落實覓地建屋大計。如果政府真的決心增加房屋供應,官員在現時交代規劃大綱後,就要密集跟村民磋商。
按時建屋 妥善賠償與安置
回顧回歸初期政府清拆大磡村,前後花了三年處理逾1,800戶家庭的賠償安置。茶果嶺村有475戶已登記寮屋,規模相對較小,重建工作應同樣有把握,以達致早前政府承諾於2025年進行地盤平整和基建工程的目標。
當然,清拆行動往往充滿張力,戶主就安置地點和賠償跟政府拉鋸,租在村內地主租地起屋的租客,以及直接向屋主租住單位的租客,不時因為無法展示租單或收據,權益較戶主業主更低。就此,政府在安置安排要情理兼備。另外,村落屹立海邊400年,不少建築甚具文化歷史價值,重建過程亦要照顧之。
在茶果嶺項目外,政府要籌劃其餘兩幅位於牛池灣和竹園的市區寮屋地收回重建工作, 增加市區公營住屋供應。不過,論及發展潛力和可容納人口,始終新界北部的丁地、棕地和閒置土地才是重鎮,政府須不遺餘力善用這些土地,拉鬆港人居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