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流動營運的美食車難以存活
本星期三(6月23日),旅遊界議員姚思榮在立法會會議上就「美食車先導計劃」作提問,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則回答稱「旅遊事務署正審慎地檢視先導計劃的數據及成效,以決定計劃的未來路向,並不排除最終會結束先導計劃的可能性」,意味着這個運作了四年多的計劃很有可能會在明年年初壽終正寢。
2015年,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預算案演辭表示會「研究將外地流行的美食車引入本港」,其後旅遊事務署於2016年4月成立專責辦事處推行相關先導計劃。計劃從2017年2月起陸繼安排15部美食車到不同選址輪替營運,並且先後於2018年9月及2020年10月延長期限二年及一年,最新的屆滿日期為2022年2月。
固定營運場地拖累收入
早在新冠疫情之前,美食車的收入已經不算十分理想。所有美食車在2019年的總收入僅得大約1,000萬港元,截至2019年10月為止各個營運場地兩年多間總收入除了香港迪士尼樂園外皆不足500萬港元。當局更指為了評估個別美食車的業務表現理想與否曾經參考本港其他飲食場所,並且發現「只有兩部美食車於每個營運日的業務表現與本港該等場所相若」。
導致上述情況的因素固然有很多,包括鄰近景點對旅客吸引力參差、配套措施不足與同期社會氛圍惡劣等,但政府始終基於牌照條件限制美食車在固定地點經營無疑是原因之一。美食車比起傳統餐廳的最大優勢本來就在於流動性,結果政府不但禁止美食車經營者自由轉移,甚至直接將它們拿來跟其他飲食場所比較,這點正可看出先導計劃從一開始已經有些捉錯用神。
外地成功全賴自由流動
隨着疫情肆虐,本港美食車的經營環境自然更形艱難。政府及其他場地管方雖然已為美食車提供大量租金寬免,但對美食車的生意仍然無甚助益,畢竟官方容許營運場地只有四處一直維持開放,其餘選址各自關閉了123天至319天以實施保持社交距離措施,結果就是所有美食車過去一年半總收入跌到不足300萬港元,姚思榮用「奄奄一息」來形容其景況。
反觀在相關構想來由的歐美地區,美食車行業卻逐漸成功打出了一片新天地。由於外國未像香港那樣對美食車設置諸多限制,使得它們能在疫情下駛往欠缺固定餐廳的住宅區或偏遠鄉郊開拓業務,並且透過網上事前預約、長期訂購與外賣到家等服務擴充本地客源,美國甚至有美食車趁機同時提供免費疫苗接種,這些都跟當地容許美食車自由流動脫不了關係。
「美食車先導計劃」起初的出發點是想將少數美食車打造成旅遊景點,故此嚴限它們要在固定幾個場所定期輪替經營,但是隨着先導計劃即將完結,當局除了知道檢討它們作為旅遊景點的功用外,其實更應考慮如何幫美食車「拆牆鬆綁」,令它們可以順利地發揮長處自由選擇營運地點,讓其得以發展為支持香港「美食之都」的另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