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就業變「保派息」? 政府經一事須長一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保就業計劃」已於去年11月結束,不過隨着近月各間企業公布業績,「保就業」的效果也陸續見於人前。大家樂集團周二(15日)公布截至3月底為止的全年業績,計及「保就業」的4.89億元資助及中國政府的寛免及資助後,純利按年大增3.9倍至3.59億元,恢復派末期息28仙。本意為協助僱主支付員工的薪金的保就業計劃,客觀效果上似乎有「保派息」的結果。

在保就業計劃之下,政府要求僱主承諾將補貼全數金額用於僱員開支,然而不少受惠於計劃的企業亦因此在疫下有盈利,而且有能力派息的例子更非少數。除了大家樂集團之外,「牛涮鍋」母企敘福樓集團即使在去年12月底前的全年收入按年下跌20.17%,但受惠於疫情下的4,300萬港元保就業資助,加上其會計上及租務上調動、寛免,該企業盈利大增至1.4億,派息13.16仙。同為餐飲業的太興集團亦因「保就業」計劃而轉虧為盈,在去年獲得政府1.58億元保就業補貼,最後錄得1.19億元純利,計劃派末期息6.42仙。

企業有盈利因而派息誠然是合情合理的做法,但若然企業盈利乃因獲得政府資助,那麼在觀感上難免有如將從政府而來的公帑派給股東。

本意為協助僱主支付員工的薪金的保就業計劃,客觀效果上似乎有「保派息」的結果。(資料圖片)

計劃粗疏 藥石亂投

這並非在說企業的不是,政策乃由政府推出,企業只有責任依規定將資助用於支付薪金。例如大家樂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年度人工成本為23億,而得到政府保就業資助的金額約4.8億,「該資助全數用作支付員工薪酬」的說法可信。但問題是政府在設計「保就業計劃」時,並非直接將公帑用於勞工身上,以致實際效果就是在替企業僱主省錢。對於普遍聘請大量人手的餐飲業界,「保就業計劃」尤其可以令他們得到可觀的補貼,甚至在毛利率普遍較低的情況下令企業的溢利翻倍。最終在企業維持派息率的需要之下,這些受惠於資助的利潤,也在財報上左調右撥後被派到股東手上。

更何況保就業計劃亦無視行業所需,一些不受疫情影響,甚至反而更好生意的行業同樣獲得資助。社會無法不質問,百億公帑最終使哪些人獲益?隨着今年3月勞福局局長羅致光表示對第三期保就業有所保留,政府的保就業計劃也暫時告一段落,但前後兩期補貼已花費近900億開支,多少落到有需要的市民手上,答案成疑。一些企業甚至因為保就業計劃而轉虧為盈,股東從中獲利。政府應從中反思過往至今的疫情補助政策,以至全面檢視其他現有政策是否能滿足基層市民的真正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