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致光再證「保就業」計劃偏重僱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在周日(11日)發表網誌,反駁社會對第二期「保就業」計劃效力較第一期弱的質疑,無奈這些反駁無法說服旁人之餘,同時還再次展露出局長保僱主重於僱員的心態,至於第一期計劃的種種漏洞,局長似乎亦是繼續置若罔聞。

第二期計劃申請個案15.8萬,表面上較第一期的16.9萬少,社會因此估計不少僱主都因為擔憂未來而部署裁員。羅致光則在網誌反駁稱申請個案減少並不等於獲批個案減少,並且估計第二期獲批數目會比第一期多約數千至一萬,獲資助的傭主數目可達15.6萬至16萬個,補貼額亦會增加。

眾所周知,獲批僱主數目增加,絕不代表受惠僱員數目增加。即使兩期申請僱主數量相若,但如果第二期缺乏大企業參與,受惠僱員數目很大機會減少。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國泰航空及旗下子公司在第一期合共獲批7.07億元補貼,承諾受薪僱員為2.69萬,後來宣布不申請第二期。以數論數,即使第二期多了僱主申請,而受保障僱員人數至今約133萬名,但國泰及其附屬公司缺席的差額能否補回,達致第一期約200萬名僱員受保,勢成疑問。

國泰及港龍沒有申請第二輪保就業計劃,屢傳裁員消息。(資料圖片 / 江智騫攝)

計劃漏洞存而不修

新冠肺炎疫情固然重創各行各業,外界要求政府簡化申請和審核程序亦無可厚非。雖然如此,第一期計劃期間,僱員、工會與媒體陸續揭發制度多個漏洞,包括有傭主辭退高薪舊員工以聘請低薪員工、取得補貼後要求僱員減薪或放無薪假、在申報地址沒有經營業務或已結業等。

對於這些漏洞,政府除了答允加強抽查,要求第一期申請違規的企業退回補助或禁止申請第二期以外,基本再無其他懲處。同樣令人不解的是,政府容許在疫情期間生意暢旺的企業跟虧損的企業獲同等補貼,結果就是有受補助的健康食品生產公司向股東派發特別股息,兩大超市更把第二期補助變成了推廣活動。

其實,工會和學者早已提出了各種補救方法,例如政府可以要求疫情受惠行業提交每月財務報告,限定出現虧損的企業才可以申請計劃,又或者對不同行業分級補助,以及要求「零人公司」提供更多資料證明公司接受補助前後一直有業務等。這些建議審核過程並不複雜,並且更加符合「保就業」的原意。

政府保就業計劃一併資助超市,受到廣泛批評。(資料圖片)

惟一眾高官慵懶怠政、偏袒商界,非但沒有趁機在第二期計劃開展之前修補漏洞,甚至中止了對自僱人士的幫忙:所有已在第一期計劃取款的自僱人士,不能夠再於第二期申請。明明今年疫情從未過去,經濟距離復甦尚遠,自傭人士的境況比普通僱員更糟,每人7,500元的補助額肯定早就花光,何解他們就必須被排除在保障範圍外?

綜觀羅局長周日的網誌,通篇竟只提及一次「僱員」,但卻提到「僱主」21次,只能夠證明勞福局局長對於勞工和自僱人士的忽視。的確,社會要有企業才能驅動經濟,但企業亦要有僱員才能運作,兩者不可偏廢。隨着第二期保就業計劃申請審批程序的完結,政府亦沒有打算推出第三期,香港勞工市場即將面臨真正考驗,叫萬千打工仔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