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中求合作 世界方能前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國時間周四(27日),中美之間發生了兩件事情。一是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通電話,另一是美國總統拜登要求情報人員加緊調查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並要求中國合作。

劉鶴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是次與戴琪通話不但是首次,也是拜登政府1月上任後,中美經貿團隊的首次接觸。此前3月在阿拉斯加舉行的中美高層會談乃外交團隊,而非經貿人員。

中美聲明簡短,僅表示要彼此認識對方,及繼續保持溝通。由於雙方皆點到即止,可見就關稅、貿易協議等問題,中美未有明顯共識,事情有待繼續發展。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拜登要求情報機構就新冠疫情溯源問題,在90天內加強收集和分析資料,強調會與夥伴向中國施壓,要求北京方面參與國際調查,並提供所有相關數據和證據。

貿易續溝通 化解需機制

從這兩件事情可以看見,第一,中美之間的分歧仍然存在,包括是經濟貿易的磨擦,也包括有關新冠疫情的政治輿論角力。基於中美間的貿易不平衡,以及目前美國社會對中國政權普遍的不滿情緒,可以預料這些分歧不會一時三刻解決。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即使如何,中美經貿團隊還是選擇了對話,而且承諾保持溝通。這就說明了中美兩個經濟強國,不可能全面對抗,必須在管控分歧的大前提下尋求相處之道。而美國主張的國際調查,也說明了國際間的糾紛不可能以叢林法則來解決,而需要國際機制,而此機制必然是基建於互相平等和尊重的多邊主義。

這是中美之間的一課,也是世界的一課。不論大至國際社會,或是小至地方城市,分歧和矛盾必然存在,不可能輕易解決,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要採取全面對抗的方式。如何在分歧以外尋找合作基礎,在矛盾之中摸索共處的原則,這正是對政治領袖智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