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房屋達標存疑 覓地建屋令人憂慮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周日(5月9日)撰寫網誌談及過渡性房屋供應,指出在「民、商、官多方合作的良好結合」下,本屆政府距離達到在2022至23年度前增加過渡性住屋供應的目標數字「只有一步之遙」,並介紹了幾個新近完工、動土或獲批的項目,又形容早前關愛基金推行「酒店和賓館作過渡性房屋用途先導計劃」屬於「創新意念」。

回想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以後,在2017年及2018年的首兩份《施政報告》都有專章提出要「增加過渡性住屋供應」。到2019年10月,她終於明確訂下了「在未來三年合共提供10,000個單位」的目標;接着在2020年1月,她再公布十項民生政策新措施,其中一項即是「進一步增加過渡性房屋……提升三年目標至15,000個單位」,這個便是張建宗網誌提到的目標數字。

期內達標尚存異數

港府近幾個月頻繁地展示過渡性房屋成果,但細心琢磨其內容卻又不像出現太大進展,譬如今次張建宗那句「截至今年4月,我們已覓得可在2023年提供約14,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土地」,早於2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預算案演辭、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3月的網誌與4月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發言都有提過,後者當時用詞還是「截至今年二月」、「截至今年3月」而已,似乎沒有什麼需要連續幾月重複強調同一件事。

元朗七星崗過渡性房屋用地原為高鐵工地,政府將用作興建過渡性房屋用途。(香港環保建築專業議會提供圖片)

況且就算覓得足夠土地建屋,按照港府過往發展規劃效率來看,也不代表一定能在2023年前全部落成。現時距離林鄭月娥當初訂下目標日子過了一半,可是實際落成的單位其實僅有1,194個,進度本來便無法稱得上理想。至於張建宗在網誌裏特別介紹的八鄉北七星崗項目,以及另一個獲批啟動的打鼓嶺坪輋路項目,預計峻工日期都在2023年第一季,而其他日期待定以至還在研議的項目只會更晚,能否真的如期落成實在是不好說。

堆砌數字掩飾落後

細看當局公開資料,正動工興建的四個過渡性房屋項目有2,453個單位,而獲批啟動的項目則有9,753個單位,當中確定於2022年第四季或前完成的十個項目合計5,685個單位,加上已落成項目後總數為6,879個單位,仍然不足林鄭月娥當初承諾的10,000個單位,難免令人質疑港府後來突然大幅提高目標,用意只是在希望避免屆時出現數字未能達標的窘局。

樂善堂將九龍城樂善堂小學校舍改建作「過渡性社會房屋」。(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另一方面,港府提高過渡性房屋供應目標至15,000個單位是去年年頭的事情,即使按此計算三年時間亦頂多應該去到2023年1月,然而有個別項目的開展或竣工日期根本已經超越此一期限,譬如九龍樂善堂在彩虹彩興路明愛樂恩學校側的項目就預計要等到2023年第一季才開展工程,竣工落成則是在同年第四季,這個項目顯然不應該包含計算在三年進度成績之中。

綜上所述,現時過渡性房屋供應的發展情況,已經可以看到一些官員堆砌數字來掩飾進度落後的痕跡,而既然政府對作為短期措施的過渡性房屋供應也都採取如斯應對態度,那在長遠覓地建屋一事上自然更讓人擔心,早前政府所謂成功覓得330公頃在未來十年興建31.6萬公營房屋單位,會否也跟過渡性房屋一樣有同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