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複雜多變 措施必須靈活迅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截至周二(4日),香港錄得最少六宗印度變種病毒個案,社會擔心新一波而且是更嚴峻的疫情將會爆發。醫學界對這次的變種病毒早已有所警覺,哈佛醫學院前教授William A. Haseltine在《福布斯》撰文稱,這隻新變種病毒具備「非常危險病毒的所有特點」,必須盡快釐清其傳播力,加以防控。世界衛生組織的流行病學家范克爾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也表示,這隻病毒的變異可加強病毒的傳染性及減低病毒對中和抗體的反應。

針對此次變種病毒的特徵,港府將防控措施調整得更為嚴厲。在發現東涌映灣園和美園大廈的變種病毒個案後,當局立馬安排了較普通確診個案更為嚴格的隔離或撤離檢測方案,反映出政府防疫力度和策略隨著病毒情況的變化而有所調整。當然,這也不代表目前的力度和措施便能很好地應付最新的疫情。相反,因著印度變種病毒的嚴峻性,社會更應藉此機會全面討論檢視目前的措施有何值得不足、落後之處。比如,在變種病毒流入香港的問題上,雖然目前醫學界仍未完全掌握這一變種病毒的特性,但不同的專家已提出多種可能性,而這些意見都能幫助政府在將來應付不同的疫情的措施和力度需要時更從容。

衞生署5月3日晚上公布尖沙咀金巴利道美園大廈一名印度婦感染變種病毒,居民執行行李,在午夜時分上車前往檢疫中心隔離21日。(李澤彤攝)

檢疫檢測要追上疫情

以病毒檢測為例,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和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均認為,不少確診個案在確診前出現多次陰性結果,有需要跟進採樣過程和質素,加強檢查外判化驗所及覆檢陰性結果樣本。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反思追蹤工作,認為應擴大做基因排序的範圍,這樣即使社區出現爆發,也能即時知道哪宗個案流入社區,能夠完善逐層的接觸追蹤工作,更快找出傳播鏈。而針對港府熔斷機制,專家們認為除了收緊觸發熔斷的條件,更可令熔斷機制具追溯期。因現時只有在熔斷生效時的抵港人士才會跟隨最新的檢測隔離要求,然而在在觸發熔斷前幾日多到港的高風險地區人士,同樣也可能已被感染,因此當局可考慮根據具體的地區的情況,探討對在熔斷前已入境的當地人士增加檢測次數又或隔離天數等。

在應對已輸入的病毒問題上,港府雖然積極撤離確診個案樓宇的居民,但在強制檢測的時間範圍上,未必充足。以三宗變種病毒個案均去過的東涌為例,由於三人都是在4月11日出現在東薈城範圍,政府的強制檢測知要求在當日去過該商城的市民檢測。然而考慮到這隻病毒普遍呈現的潛伏期較長,未能準確掌握,因此相較於別的確診個案,許樹昌建議在上月11日或以後曾到東薈城和患者到訪餐廳的人士,都應該接受檢測。

政府要求曾與變種病毒患者同日到訪過相同所的市民要強制檢測,限期於5月2日屆滿,限期最後一日東涌東薈城外的臨時檢測站繼續大排長龍。(黃舒慧攝)

接種疫苗有效防疫

同時,考慮到佐敦的印度裔男子與東涌映灣園的確診菲傭的種病毒的基因排序百分百一樣,袁國勇擔心變種病毒正在社區傳播,呼籲市民接種疫苗。除了注射疫苗之外,許樹昌認為社交距離限制雖不用立刻收緊,但也是必須令市民提高警惕,成為防止病毒擴散的輔助措施。可見相較於以往出現疫情反撲勢頭時,以社交距離限制收緊為主,因疫苗供港尚算充足,內防擴散的策略與側重亦可有所不同。

這些建議與反思並不只是指出當下了防疫的漏洞,更顯示出因為疫情形勢多變,變種病毒「層出不窮」,我們永遠不可能在當下制定出最合適未來的防疫策略。因此,面對複雜多變的疫情,社會上下既要看到每一次輸入、爆發中所揭露的不足,更要從當下和過去的不足中吸取經驗教訓,構想不同情況下的應對方案。這樣才能在根據每一次病毒的烈性、疫情的擴散程度等,迅速調整出最合適的方案,這才是最好的疫情應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