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和平幾近破局 政治博弈須明白對方思維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烏克蘭危機緩和數年後,其與俄羅斯的對峙關係近月再度升溫。面對俄羅斯先後在邊境增兵和封鎖刻赤海峽(Kerch Strait),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欲借北約之力向普京施壓,力求避免戰爭再次爆發。惟此亦會犯了俄國劃下的紅線,或令情勢弄巧成拙。

烏克蘭危機發生於2013年年底。時任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因拒絕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引發大規模民眾示威。雖然亞努科維奇曾以暴力鎮壓示威者,但最後仍被推翻政權,慌忙避走俄國。然而,視烏克蘭為勢力範圍的普京並沒有作壁上觀,反而扶植親俄武裝民兵,並先後支持在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舉行公投,試圖將兩地從母國分裂出來,並拼入俄羅斯聯邦。事件最終變成為內戰,即使兩國及後曾簽定停火協議,但和平多年來依舊脆弱。

北約議程好比家門駐軍

據基輔聲稱,自本年3月中旬以來,俄羅斯在其邊境已進行至少三次軍演,並將駐兵數目增至4萬人,相當與吞併克里米亞時的數目。此外,莫斯科上周還以軍事演習之名,禁止其他國家船隻通過刻赤海峽,這亦被基輔視為侵犯其主權的挑釁。然而俄羅斯則視所有行動為防禦性質,不但非會對烏克蘭構成軍事威脅,反而僅是回應北約的軍演威脅。

縱然澤連斯基力求避免兵戎相見,欲聯合北約之力平衡局勢,但在莫斯科眼中,這是不能妥協的紅線。過去數周烏克蘭官員不但已先後接觸美國、德國、法國和土耳其領袖,以尋求北約的軍事支持,而烏克蘭駐德大使更稱,如不能加入北約則要考慮核地位。然而對俄國來說,澤連斯基重提北約議程的威脅,好比直接邀請敵對勢力到家門前駐軍。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右)4月13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與到訪的烏克蘭外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會面,討論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東部邊境地區附近部署的問題。(Reuters)

芬蘭化或可帶來和平

若將歷史的時間軸拉長,烏克蘭危機其實是北約與俄國大博弈的延續。上世紀末柏林圍牆倒下、蘇聯解體後,西方多國領導人雖然向戈爾巴喬夫保證,北約不會乘人之危伸進原屬華沙公約的前衛星國,但這口頭協議不久後就因克林頓入主白宮後而被推翻——先有波蘭和匈牙利於1999年加入北約,後有如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中東歐七國於2004年走上相同步伐,圍堵俄國的軍事陣線漸見成形。這不但可以解釋為何烏克蘭的親西方舉動會惹怒俄國,同時也可說明摩爾多瓦和格魯吉亞當下領土,為何早年會遭親俄武裝分子肢解的原因。

烏克蘭雖然有權自由選擇國家的方向,但除非澤連斯基願意不計成本代價加入北約,否則他也要兼顧現實政治的掣肘,才能做到狹處逢生,而烏克蘭亦非史上首個需要取捨的國家。1939年蘇聯和納粹德國簽定互不侵犯條約後,蘇聯對芬蘭發起「冬季戰爭」,雖然芬蘭人押上性命保護家園,但奈何實力懸殊無法取勝,最終更被迫割讓領土。二次大戰後,芬蘭夾在兩大陣營之間,由於其地理位置偏遠,難以得到西方陣營保護,故在主權及領土完整的大前提下,芬蘭選擇了中立國的外交路線,一方面既不加入北約,另一方面亦設法避免開罪蘇聯,但最終亦可在狹路中成為發達國家。儘管這種外交路線往往會被批為「投降派」,但若然澤連斯基未有能力和意願跟普京豪賭一次,芬蘭化或許是和平發展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