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了二百年的黑奴公義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拜登周二(13日)在白宮與一眾黑人領袖會吾後,表明支持成立特別委員會研究如何補償黑奴後裔的問題,若其如成事將會是聯邦政府首次正視過去的種族壓迫。儘管事件距離今天已是年代久遠,但美國國民的種族觀念一直揮之不去,其陰魂更隱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每個角落,故華府願意正視有關的歷史爭議,除了有助正本清源之外,亦可促進族群和解。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於當地時間周三(14日)通過法案,處理美國黑奴後裔賠償爭議。法案建議成立一個由國會和總統任命的13人委員會,並可從華府獲得1,200萬美元撥款,用以研究和記錄黑奴在1619年至1865年南北內戰結束時,所遭受的制度歧視和傷害。此外,法案亦會研究美國政府應該如何就殘暴的奴隸制度道歉,以及就期內法律和政策對非裔美國人的負面影響作出具體補償。

賠償奴隸制度的傷害在美國並非新鮮想法。早在南北戰爭完結之前,北軍將領雪曼(William Tecumseh Sherman)就曾在南卡羅萊納州發布指示,欲借土地改革向被解放的奴隸家庭分配不多於40畝土地和騾子,但其善意卻在1866年遭時任總統積遜(Andrew Jackson)否決。雖然蓄奴制度表面上已成過去,但後來反而衍生出一系列種族歧視法案,其中臭名昭著的有俗稱「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的種族隔離制度。

而在踏入戰爭後重建時期的美國,南方的白人至上主義者為了維持過去的種族差別待遇,又在南部各州實行種族隔離制度,規定公共設施必須依照種族分類隔離使用,使得有色人種不能與白人共用圖書館、學校和游泳池等設施。這種歧視政策要到二次大戰後新一浪民權運動興起才得以廢除,成為歷史書的反面教材。

1960年代起,美國國內要求賠償黑奴後裔及正視歷史污點的社運再度崛起。例如黑人民運領袖占士福曼(James Forman)在1969年提出《黑人宣言》,要求美國教會和猶太教堂提供五億美元以補償他們在南北戰爭前支持奴隸制度,黑豹黨(Black Panther Party)和「黑人穆斯林運動」等團體也表態支持。其後自1989年起,民主黨眾議員小科尼爾斯(John Conyers Jr.)都會在每屆議會重提平權法案,其內容與日前眾議院通過的法案大同小異,奈何科尼爾斯本人已於2019年逝世,未能見證他的畢生事業實現。

不過,今天的多數美國人對此歷史問題卻仍顯得興致索然。據路透社和易索普去年6月的民調顯示,只有兩成成年人支持向奴隸後裔賠償。但問題是,打從奴隸解放後,美國官方歷史從未適切地研究過種族主義政策的禍害。即使那些政策已經成為歷史塵埃,其種族差異的意識形態仍左右着國民生活的每個面向,並成為當代永不磨滅的烙印,有如去年黑人男子佛洛伊遭警員濫暴致死後,其引爆的黑人平權運動和騷亂震撼全球,並與白人至上主義分庭抗禮,社會撕裂表露無違。

黑奴歷史遺留問題所涉的賠償或許是天文數字,但美國欠下的不僅有昔日的債務,還有一課正確認識歷史的公民教育課,以將種族主義這種偽科學從民眾腦海根除。與此同時,一個國家亦只有客觀地還回歷史公義,其國民才能將持續了數百年的種族歧視爭議給完全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