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黑人被壓死事件想起 荷里活電影的「黑白觀」
電影,多少反映現實。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名黑人被白人警員以膝蓋壓頸致死事件,觸發當地民眾大規模示威抗議,更演變為全國性騷亂;騷亂底因不在單一事件,而是暴露了當地種族歧視的深層次矛盾。
其實,「種族歧視」是多年來存在的議題,美國各界也長期關注、探討,並呼籲改善,甚具影響力的荷里活就圍繞相關議題拍攝了一齣齣電影,說明黑人問題絕非冰山一角,亦印證了黑人積怨積怒從未平息。追求平等、消除歧視,固然是電影人的期盼,相信也是全人類各民族的共同期盼。
撰文︰林莊
眾所周知,荷里活近年高舉平權旗幟,黑人成為女權以外的主要平權對象。既有「平權」之謂,也就曲線肯定了黑人有「權」要「平」。在相關電影裏,黑人形象每每被大幅提高,非但漸漸成為主角,甚至整部戲皆由黑人出演;惟站在「正向差別待遇」(positive discrimination)的視角,愈是突兀地刻意抬高黑人,則愈顯得黑人現實地位的低下。
最佳例子莫如《黑豹》(Black Panther)。在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中,英雄人物無疑由白人主導;但在2018年初上映的《黑豹》,不單標誌性地首度引入黑人角色成為英雄,片中虛構的非洲國家更非典型的落後國度,而是掌握先進的救世技術,甚至不比其他白人大國遜色。
奧斯卡向來不重視英雄片,《黑豹》獲提名最佳電影已屬奇蹟,更收獲多達七個提名,足證電影界對此—特別是黑人題材—的激勵。只不過,該片中的「黑豹」鐵查拉始終是英雄裏的異數,僅屬芸芸眾多漫威英雄的其中一員罷了,也莫說他的鋒芒跟其他白人比較仍存天壤之別。
同年的奧斯卡頒獎禮,最佳改編劇本大獎由《臥底天王》(BlacKkKlansman)贏得,這也是一齣黑人平權電影。黑人名導史碧克.李(Spike Lee)一直堅持以戲載道,帶出黑人在美國打滾所遇到的種種問題。本片以白人至上組織「三K黨」為主軸,講述黑人警探混入這個恐怖組織當臥底,無疑極具反諷意味。電影最後,主角雖然成功破案,恍如為黑人吐口烏氣,但現實裏「三K黨」依舊存在,白人至上論更是揮之不去,包括連美國總統特朗普亦一度為此背書。
不得不提的還有同屆奧斯卡最佳電影—《綠簿旅友》(Green Book)。電影直接起用「黑白配」組合,其中黑人主角是鋼琴師,白人則飾演他的私人司機,描繪不同膚色的二人都可以譜出真摰友情,打破種族隔閡和階級分野。然而,細心留意戲中設定,仍能看到一些黑白差距:黑人鋼琴師驟眼看來份屬上把位,但到底也是為其他富有白人服務;而下把位的白人司機,其實並非美國本地人,人設訂為外來的意大利人。換言之,電影承載的黑白友誼雖然窩心,但除此以外的固有藩籬並未拆除,甚至予人一種為平權而平權、強行塑造虛假童話的意味。
綜合上述電影可見,黑人平權電影之謂平權,到底含有黑人地位不及白人的背景,這是荷里活難以扭轉的客觀事實—因為,美國社會的確如此。
其實,除了黑人電影,黑人演員也愈來愈獨當一面,好像金像影帝丹素華盛頓、賣座紅星韋史密夫等,他們已跟白人影星平起平坐,前者在《鑣火》(Man on Fire)、《叛諜裁判》(The Equalizer)系列等飾演冷峻成熟的黑人英雄,後者在《黑超特警組》(Men in Black)系列、《重案夢幻組》(Bad Boys)系列則是形象陽光且充滿魅力的英雄。此外,老一輩的摩根費曼,還常常以崇高智者身份在各大小電影中出現。不過,成功的黑人演員始終屬鳳毛麟角,荷里活依然以白人影星當道。
法治?執法司法皆不公!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黑人平權,某程度是荷里活近年的良好願望。反過來看,歷年以來,黑人在電影裏的遭遇,往往只有悲劇收場,得不到法治及公義的保障。
觸發美國這次騷亂的46歲黑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指因為白人警員的不合理對待致死。據專研警暴的Mapping Police Violence指出,美警執勤時每年平均殺了1,000人,反觀歐洲國家只有單位數;其中,美國黑人佔了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即使其人口比例為八分之一。在過去約八年間, 99%案例都未被起訴使用過度武力。在過往的荷里活電影裏,黑人亦經常面對執法與司法不公。
最經典的例子,當數2005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撞車》(Crash)。當年,外界一度看好《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可以稱王,《撞車》之所以成為真命天子,除了有傳評審不喜歡對手的同性戀元素,亦由於電影突顯的種族歧視問題更加貼身。戲裏充斥着大大小小的歧視情節,還出現了白人警員射殺黑人、白人警員濫權對黑人搜身,繼而非禮對方、黑人警官居然也不受理種族歧視相關投訴,以至黑人遇險卻不願接受白人警員救援等事件。誰又料到,2005年的一齣電影,到2020年還是擲地有聲,兩者竟然做到時空對接,今日回望比對都毫無違和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可以說是美國反種族歧視、民權運動興起的重要時期。1963年,黑人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發表了《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的歷史性演講,便將黑人民權運動推向高峰。可惜,1968年他遇刺身亡,給民權運動造成重大打擊。不過,這段時期,美國出現多部反映相關題材的電影,並獲大獎。
其中,1962年底上映的《怪屋疑雲》(To Kill a Mockingbird)(亦譯《殺死一隻知更鳥》)就是一齣經典之作。這部根據1960年普立茲獎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不單贏得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藝術指導三項奧斯卡金像獎,更獲美國電影學會列入AFI百年百大電影。此片所涉的司法歧視,是即使證據指明黑人角色無罪,但清一色皆由白人組成的陪審團,依然裁定了該名黑人罪名成立。
電影突顯黑人身份彷彿就是原罪,揭示美國司法機構所存成見,連帶擔任辯護的白人律師主角,也受盡旁人的白眼歧視—為黑人辯護也是一條罪,並且引伸到黑人或連正常的辯護機會亦遭剝削。所謂「知更鳥之死」,寓意的是「這隻鳥死了都無人關心」,正跟今日「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抗爭口號形成強烈對比。
1967年的《月黑風高殺人夜》(In the Heat of the Night),則是一齣關於黑人的冤獄電影,亦是奧斯卡最佳電影行列的經典之作。此片劇情設定更進一步,直指黑人儘管進入體制之內,亦即成為有權力的執法者,還是逃不過別人的有色眼鏡。主角作為刑事偵察專家,卻因為黑人身份而被無辜當成嫌疑犯;當主事的白人警長得悉他原來是位同袍,兼是處理兇殺案能手,才不得不作出讓步妥協,不再懷疑他,並與他一起辦案。可是,這名黑人神探在偵查過程中,始終受盡各式各樣的歧視與刁難。
三十多年後,設定上仿如《怪屋疑雲》的《殺戮時刻》(A Time To Kill)於1996年上映,再次提醒大家,黑人遭遇司法歧視問題並無多大改善。何謂「殺戮時刻」?片中黑人主角的十歲女兒慘遭多名白人惡棍強暴,他本應訴諸法律討回公道,但律師告訴他一個可悲現實:黑人難在法庭上戰勝白人。故此,主角最後選擇「私了」強暴者。於心有愧的白人律師、熱血的白人法律學生,為免主角淪為新一隻「知更鳥」,因此替主角伸出援手,可是,他們亦因幫助黑人而須承受巨大社會壓力。此外,片裏還描述了三K黨如何歧視黑人。換言之,在法庭內外,白人都在欺壓黑人。
上述電影可能皆出於電影人的自行創作,未必切合真正的現實處境。然而,近十年來,荷里活亦拍下多齣以真人真事改編,又或拍法寫實貼地的黑人監禁作品。畢竟,美國黑人身陷囹圄的情況異常普遍,高佔當地監獄人口約三分之一,以人口比例衡量的話,黑人坐牢數字是白人的六倍,而全國3%黑人被鎖監倉的比率,也相當於英國的三倍。
2013年的《公義終站》(Fruitvale Station)是一齣傳記電影。電影幕前幕後班底皆由黑人擔任,主角是位曾經入獄的黑人,希望改過自新,在後來某一案件中,他被視為有可疑,最終無辜被白人警察擊斃。這個並非憑空想像的真人真事,反映黑人容易被掛上「罪犯」標籤,曾犯過罪的黑人更是難以改過自新,而相關成見亦會鑄成無可挽回的悲劇。更令人黯然的是,電影主角的原型Oscar Grant不幸身亡時,只得22歲,涉事警員其後縱被起訴,但僅獲輕判監禁11個月—這起真人真事慘案,當時亦觸發騷亂。
上文節錄自第21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8日)《從美國黑人被壓死事件想起 荷里活電影的「黑白觀」》,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