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政府創職位速度及崗位未能幫助市民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星期三(2月24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2021/2022年度財政預算案,當中建議沿襲去年做法再從「防疫抗疫基金」撥款66億元在公、私營機構創造30,000個有時限的職位,然而按照過去一年經驗,有關措施推行效率估計未如預期之餘,還有可能會出現其他意想不到的問題。

去年4月20日,港府宣布推出創職位措施以防止失業情況惡化,已經預留60億元推行「創造職位計劃」,用於在公、私營機構創造約30,000個涵蓋不同技能及學歷人士的限時職位,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其實就是故技重施而已。按照今年初本港388.4萬勞動人口計算,理論上開設30,000個新職位可以讓未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再下降0.77%。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說,在疫情下,政府會繼續創造職位和招聘,而香港要穩住經濟和創造就業。

招聘速度不如理想

牽涉政府撥款的職位聘請速度往往都比較緩慢,「創造職位計劃」也不例外。去年6月底的時候,政府花了兩個多月才聘請到700人;而再經過半年到去年12月底時,就任職位依然只有不足計劃總額的14,000個。既然上一年度職位卻未完成招聘,那麼後續開設更多職位恐怕更會進一步拖慢相關程序。

須知「創造職位計劃」主旨是要協助受疫情影響而失業或難以求職者盡快投入工作崗位,而且涉事職位起碼有7,500個屬於清潔支援、剪草雜務、防治蚊患等低技術工作,但計劃整體請執行程序效率卻如此低下,延宕即將整年都不能完成一半數量的招聘,速度之慢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倍添撥款或致延約

另外,從「創造職位計劃」已知的開設職位領域來看,資助對象似乎並非優先考慮較受影響行業,例如當中有超過2,000個職位是來自資助金融服務業、本地金融科技公司、初創及其他有金融科技相關業務企業聘請人手,但據去年底《就業及空缺按季統計報告》可知金融、資訊行業職位空缺比例高於整體勞工市場平均,證明它們不應該是重點支援目標才對。

金融科技服務行業對前景感到樂觀,惟在人才招聘方面採取較審慎被動的態度。(江智騫攝)

更加重要的是,陳茂波今次明明打算花錢開設同類職位聘請更多的失業人士,但政府開設職位程序一貫要求解釋招聘必要性,而去年曾經聘請某人出任某職無疑是最簡單直接的理據,因此倍增撥款最有可能的結果是相關職位延續「創造職位計劃」已聘請者合約一年,變相減少了該批資源可以用來幫助的人數。

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演辭雖然開列了「支援就業」專節,可是撇除培訓、進修等延後問題的內容以後,真正幫助就業措施僅有上述撥款延續「創造職位計劃」一項,而前一年經驗已經反映該計劃存在招聘緩慢、對象失準的問題。如果政府推行紓困措施繼續只懂撥款,不去思量如何堵塞漏洞、改善流弊,結果很有可能平白浪費公帑收得事倍功半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