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不能不講民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民主派議員周二(12月1日)正式撤出立法會,這是政治矛盾加劇下的產物,也是「一國兩制」遇到逆風的明證。愈來愈多人看到最近一年的局勢發展,或會認定政治抗爭已成唯一出路,其他都不重要,但對於「抗爭」能將香港引領至什麼地方,他們卻語焉不詳。其實,從其中一位離職議員張超雄的議會工作歷程來看,不難發現議會路線是足夠寬廣的,除了政治議題,也容得下民生領域的討論。通過有關議題的討論、繼而迫使政府作出改革,也是香港邁向善治的出路。

張超雄出任立法會議員合共12年,長期關心基層和弱勢群體,對兒童權利、少年犯、院舍、殘疾人士、罕見病等議題更是特別熱心。他最近接受《香港01》訪問時形容,自己秉持的理論念是「將弱勢的人放上議會,讓這些困難受到關注,讓他們面對的生活呈現,特別是在官員面前」。

曾幾何時,張超雄的「和理非」路線和「長毛」梁國雄相映成趣,但相比後者的激進,前者卻是斯斯文文,某程度上成為那些渴望改變,但又害怕混亂的選民的選擇。然而,放在近年抗爭式政治抬頭的脈絡下,激進的「長毛」看起來也不太激進,斯斯文文的張超雄就更是完全「落伍」了。

+10

香港出路:經濟民生改革

這是香港的不幸——人均GDP比德國還要高,但在經濟管理、民生福祉上存在諸多弊端,作為第一責任人的政府必須受到譴責。與此同時,經濟民生上的不滿被一些政治團體所扭曲,被操弄成極端的政治主張。過程中,政治抗爭逐漸成為主流,願意紮實推動民生工作的政客成為少數,像張超雄這些相對溫和的人在政壇愈來愈沒有市場——早在2014年,他便因為拒絕把內地人標籤為「蝗蟲」,遭到許多年輕人指斥為「左膠」。但我們要問,溫和理性真的什麼都爭取不到嗎?張超雄在訪問中提及,他曾為一名患有結節性硬化症的女士向政府和醫管局爭取,最後成功把將藥物納入安全網和放入中央藥物名冊。這當然不是值得炫耀的偉大功勳,但相比操作政治矛盾,更能幫助弱勢。

無可否認,香港有許多重大政治問題要處理,包括根據「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有序擴大民主參與,最終實現雙普選,但它們最終須要服務於一個根本目的——解決民生問題、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一年來的政治現實證明,橫衝直撞的「抗爭」只會帶來更大混亂,根本無法兌現一個更美好的香港,反而去激進化,努力就經濟民生政策上的不足拷問政府、迫使對方推動全方位改革,卻可帶來曙光。

張超雄「跟大隊」總辭,是泛民從政的錯誤方向,也不利香港議會政治的發展。但他過往的議會工作畢竟讓人看到,政治人物不應、也不能繞過民生,因為弱勢社群的不幸遭遇是真實存在的,而他們的遭遇亦不會因「抗爭」的推進而自動消失。政治人物要誠實地面對這個事實,否則善治不可能降臨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