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香港尚需第三個CBD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躍動港島南」計劃,將南區打造成充滿活力、魄力、勁力,適合工作、居住、創意及消閒玩樂的地區。長久以來,香港經濟活動集中在維港兩岸,上述計劃有望與曾蔭權年代提出的「起動九龍東」一樣,「拉鬆」香港城市發展格局,意念可取。但在具體規劃上,政府必須吸取「起動九龍東」規劃上、尤其是交通配套上有所不足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而從更長遠的角度出發,政府還須在港九以外的新界區建立第三個核心商業區(CBD),藉以克服「職居分離」的弊端。
「起動九龍東」的概念在2011年《施政報告》中首次出現,時任特首曾蔭權鑑於「傳統核心商業區已無法滿足經濟增長對寫字樓的需求」,遂提出於九龍東開拓另一個CBD。當時來看,這個建議頗具前瞻性——若不這樣做,維港兩岸以外地區的經濟活動難以活躍起來,香港亦不容易突破發展瓶頸。
小心規劃 避免失誤
林鄭在今份《施政報告》指出,觀塘、九龍灣及啟德一帶已成為本港第二個CBD,區內商業總樓面面積兩年內會增至約350萬平方,規模足以媲美中區。惟值得留意的是,「起動九龍東」立意雖好,規劃卻有缺陷,當中最突出的問題莫過於交通。例如土瓜灣及九龍城沒有鐵路接駁,開源道及偉業街在繁忙時段經常交通擠塞,相關問題至今未獲舒緩,遑論解決。而在今年《施政報告》中,政府研究建議在九龍東推展「多元組合」模式的環保連接系統,包括在區內新增巴士╱專線小巴路線,這恐怕只會加劇交通擠塞,可謂弄巧反拙。
有見及此,當政府提出「躍動港島南」計劃時,外界難免擔心這會淪為「起動九龍東」的翻版。港島南坐擁諸多優勢,包括海洋公園、四個郊野公園、多個沙灘及海岸保護區,值得政府珍惜和妥善規劃。自從港鐵南港島線(東段)在2016年開通後,沿線交通已有改善,但當新計劃提出後,自然會產生新的需要,假如政府未能在交通及其他相關事項的規劃上多花思,該區潛力恐怕難以充份釋放出來。
新界應成香港重心發展
整體而言,從政府先後提出「起動九龍東」到「躍動港島南」可見,當局對香港發展格局的認識早已跳出傳統的維港兩岸,這無疑是進步。然而,這不應也不能是終點,畢竟香港的發展重心正逐漸轉移至新界。事實上,根據規劃署去年推算,到2028年,新界佔全港人口比例會由53%升至55%,九龍所佔百分比維持30%,港島則由17%跌至15%。
根據2014年統計,新界區就業人口雖然達到203萬,高於港九加起來的182萬,但就業機會卻只達128萬個,遠低於港九提供的248萬。香港的「職居分離」令每日數目龐大的打工仔跨區通勤,浪費市民的交通成本及通勤時間。
因此,負責任的政府應當早作籌謀,放眼新界,尤其是要把握屯門發展、大嶼山與內地進一步接連的契機,早日提出新界大型發展計劃,其中一個絕佳選址是位處新界西北、鄰近深圳的洪水橋。倘若政府能在當地發展香港第三個CBD,一來可借助內地發展動能,促進自身經濟發展,二來也可解決「職居分離」的老問題,避免下一代香港人繼續每天湧往港九上班,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