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再造紙廠泡湯 環保署責無旁貸
環保署在2018年批出屯門環保園近兩公頃用地給公司興建廢紙回收再造廠,原訂最快2023年投產,但地皮兩年來仍無動工跡象。近月傳聞中標公司退標,而署方有意最快年底重新招標興建紙漿廠。政府似乎在批標後就闊佬懶理,以致出現多處甩漏,難以說服公眾其對減廢的決心。
內地是香港主要廢紙出口的地區,幾年來陸續收緊廢紙入口,加上香港自2006年起缺乏自家紙張回收廠,當內地不發出進口批文,廢紙就會堆積本地,2017年廢紙圍城仍然歷歷在目。有見及此,政府在2018年初宣布撥地興建再造紙廠,邀請有意者入標,增強本地處理廢紙的能力。
紙廠未必是最佳選擇
然而,建廠是否合適,本已是個疑問。建廠成本高(有指達四至五億元),又要兼顧水源、排污和電力需求,以及評估成品的競爭力,而廠房面積僅兩公頃,難以滿足署方要求每年6萬公噸的廢紙量,遑論中標者提出的30萬公噸。在招標期間,有業界人士早已建議興建紙漿廠更為可行,或者花錢提升回收紙的品質,降低碼頭廢用,以加強出口競爭力。結果政府只收到兩份標書,反映業界對計劃冷淡。
既然投標程序已經完成,外界期望中標公司落實承諾建廠,而且對在港完成整個紙張再造過程有信心,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怎料至今地皮仍然「曬太陽」,而且遺下多個疑團。首先,,有傳中標公司抱怨建廠成本遠超公司預期,當中包括上億元的加設電纜費用。其次,中標公司一直沒有在公司註冊處註冊。
環保署把關不力
然而,中電已經在2018年底接獲環保園加大電力供應的要求,而且由中電出資,意即供電不是問題,而公司招標理應掌握本地建廠成本,為何事後才如夢初醒?那邊廂,環保署在審核標書直至監督中標公司的過程也屢屢疏忽。即使署方相信中標者能履行標書要求,但對公司未曾註冊一事,應可及早了解究竟。若然連公司註冊也未辦妥,外界難有信心公司能妥善開展工程。再者,當公司在中標一年後仍未為廠房動工,署方亦應該主動查問跟進,等待兩年才變陣是浪費時間。
另外,有傳環保署改為興建紙漿廠並準備招標。這或許是聆聽業界意見,畢竟紙漿廠所需的廠房面積和建造費、水電要求、營運開支等均較整個再造紙廠低,而且紙漿屬原料,可以進口內地,在內地有一定市場。然而,此舉或表示署方當時建廠的決定思慮未周。就此,署方應全面檢討環保減廢的政策,不要再蹉跎歲月。
須把握綠色經濟商機
在資源回收議題上,除了造紙廠令人失望,廚餘回收廠亦長年未收足廚餘,廢膠回收後結果仍被送進堆填區,背後正是因為香港遲遲未落實垃圾徵費,市民無誘因回收,環保業又難以承擔收集回收物品的物流成本。現時政府推出廢紙廢油回收補貼,只能說「好過無」,難以大幅減少廢物量。
新冠肺炎疫情意外給了地球喘息空間,不少民眾和企業認為,即使要重建經濟也要善待環境,縮短資源供應鏈以減少依賴遙遠的供應來源,落實循環經濟可以一石二鳥。香港長期依賴外地進口貨物,深明供應鏈斷裂的風險。因此,政府必須把握世界潮流,完善資源由生產到再造的供應鏈,減廢之餘又可製造就業機會,成為推動本地經濟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