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神劇《悠長假期》重播 香港的都市中產想像卻已幻滅?
「Maware maware merry-go-round~」這開場的一句日文歌詞今天30來歲以上的香港人想必不會陌生。1996年日本人氣偶像劇《悠長假期》席捲東亞,主題曲久保田利伸的〈LA·LA·LA LOVE SONG〉亦噲炙人口。此劇於當年引為哄動,劇中演員木村拓哉、山口智子、竹野內豐、松隆子一炮而紅,更奠定了木村日劇天王的地位。最近有電視台購入木村12套經典日劇重新放映,令《悠長假期》重新成為公眾話題,為不少人所回味一番,亦讓後人再一睹上世紀90年代港人流行文化的軌迹。
日本流行文化在香港紮根多年,早在60年代日本經濟率先起飛,大丸百貨越洋而來,成為一代港人的共同記憶。70年代的《柔道龍虎榜》、《前程錦繡》,並有兒童劇集《小露寶》、《幪面超人》等皆深入民心。80年代日本流行音樂更席捲香港,中森明菜、近藤真彥、松田聖子等亦家傳戶曉,1984年長篇劇《阿信的故事》登陸香港,也贏得極佳口碑。不過從1991年《東京愛情故事》、1993年《愛情白皮書》而冒起,並在《悠長假期》爆紅的則是另一波的都市愛情劇浪潮。
《東京愛情故事》、《愛情白皮書》、《悠長假期》以及後來的《戀愛世紀》等的愛情偶像劇,圍繞的盡是住在東京的年輕人都市生活,為世紀末中產消費主義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想像和對象。此亦跟當時世界流行文化的氣候相似,其時美國最當時得令的,首推講述六名年輕人在紐約市同一屋簷下生活的長篇處境喜劇《老友記》,至今依然經常被提及,成為一代人的集體回憶。當中的年輕人與家庭關係疏離,隻身在大城市生活,尋找愛和友誼,無拘無束的90年代典型都市生活。
90年代的社會景象
此亦與當時由寇蒂斯(Richard Curtis)執導、曉格蘭(Hugh Grant)擔綱的《四個婚禮一個葬禮》、《摘星奇緣》、《真的戀愛了》等英國愛情喜劇電影相似,都是以浪漫都市愛情故事,投射出那個年代年輕人對中產都市生活的想像和憧憬。而與英美喜劇有所不同,由人氣偶像木村、松隆子演繹出東亞年輕一代破除舊有傳統、擺脫家庭束縛的都市愛情觀,更加能引起受日本流行文化豢養的港人共鳴。此後港人到日本旅遊,幾乎必要到台場、彩虹橋朝聖,買水晶蘋果、日本名牌手錶當手信。
其時蘇聯倒台,資本主義看似取得最終勝利後,全球化之勢勢不可擋,大西洋兩岸在克林頓及貝理雅治下,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更像是無堅不摧,通脹長期穩定緩長及失業率持續低下,富足的都市中產生活為全球刮起一片良好感覺。日本雖經歷經濟泡沫爆破,然而其在東亞文化霸權的地位仍然固若金湯。就在《悠長假期》首播同年,人氣動畫《寵物小精靈》亦差不多於同時誕生,其及後在全球引起的風潮更是無可限量,更有反客為主,打入美國流行文化市場之勢。
科技革新亦為《悠長假期》等都市愛情日劇浪潮帶來優勢,90年代中期流行的VCD及有線電視頻道,令觀眾毋須再等大台購入外國劇集的轉播權然後在每周晚上一集一集的苦等,而是可以購入VCD或在有線電視先睹為快,甚至可以一套接一套的一口氣煲劇,拓闊了觀眾的消費自由及能力,也令快人一步搶看日劇成為香港中產的身份象徵。木村、松隆子、藤原紀香成為中環OL茶餘飯後的熱話,而到日本旅遊朝聖也自然成為了中產階級消費能力的表現。
貧富懸殊、社會動盪
90年代正值港人面對主權移交人心浮動,本地文化界除了極力發掘香港的本土性外,也極力強調國際性,因此日劇在內的外國流行文化,自然成為追求國際化的港人極力擁抱的對象,此也為香港人身份的塑造過程,也是要與中國大陸的一套民族文化身份相對的自我意識。而由《悠長假期》帶起的新一波日劇浪潮,亦在香港觀眾持續十數年之久,成為香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知日哈日潮也由90年代的年輕人一代傳一代,仍然為今天香港新一代流行文化的參照對象。
不過四份一個世紀過去,今天《悠長假期》在香港重播,世界潮流以及香港面貌卻竟已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日本90年代的流行文化霸權不復存在,龍頭地位早為韓國所取代。網上串流平台Netflix等出現,亦徹底顛覆電視工業的消費模式。而2008年金融海嘯暴露了西方已發展經濟體貧富懸殊,中產階級不斷萎縮的問題,各地民粹運動因而此起彼落,90年代感覺良好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資本主義曾經帶來的中產生活想像,對大多數人而言根本無法兌現,甚至成為各地社會動盪的深層原因。《悠長假期》中木村把彈彈波往窗外拋再接住,把煩惱放下的喻意,以及其所代表那個年代的都市中產生活想像,還能引起2020年的香港年輕一代共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