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約遜翰政府的「親美棄中」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最近,中國外交上的磨擦愈來愈劇烈。一邊廂中美互相關閉領事館,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更於周四(23日)發表了長篇講話,指華府將對中國採「不信任且要查證」(distrust and verify)態度,進一步引發兩國外交緊張。而另一邊廂,英國亦與中國就香港與華為等問題出現嚴重矛盾。在中美角力正熱之時,英國似乎更倒向於美國,這本身其實並不意外。問題是揚言要反制英國的中方,對英國整體又有何戰略?

英倒向美國是現實主義

近日,英國與中國在BNO移居英國問題上,出現了外交上的唇槍舌劍,英方一方面開放讓持有BNO的港人移居英國的渠道,吸引在英國有工作能力的港人,而中方亦稱會考慮不承認BNO為旅遊證件作反擊。不過,就香港問題的磨擦,可能只是中英關係的冰山一角。在不久前,英國改變了之前的計劃,宣布禁止中國通訊商華為參與英國的5G基建,並要在2027年前全面移除國內的的華為設備。美國一直呼籲盟友要停用華為,稱其為威脅,英國此舉被視為親美的表現。兩國關係陷入疆局,似乎宣示了「中英黃金時代」的終結。

中美正處於本世紀最激烈的角力戰中,此時英國的「親美棄中」其實並不令人感到意外。英中過去的走近是建基於英國認為中國是未來增長將會拉動英國的經濟增長。在中美關係相對穩定之時,英國自然可以一方面與美國保持盟友關係,一方面與中國發展所謂的「黃金時代」。但當中美角力進入白熱化之時,尤其是來自美國的壓力愈來愈大之時,英國想兩邊討好的如意算盤便起了問題。

如果美國加大向英國施壓,強迫英國在中美之間要「選邊站」,那英國在現實主義下只能選擇美國。美英的關係除了是所謂多年的傳統盟友,又或是所謂西方國家的陣營,更重要是英美之間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以國際貿易為例,美國是英國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則只是第五。按英國政府最新公布的統計,2018年英美間的貨物及服務貿易總額為1,975億鎊(佔整體14.9%),而英中只有672億鎊(5.1%),美國足足是中國的三倍。而且以貿易帳而言,英美貿易英國有442億鎊順差,而英中貿易英國則有220億鎊逆差。兩地之間的互相投資和人員來往,同樣也是英美遠高於英中。這情況與歐洲大陸的德國便有很大差距。自2016年起,中國已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貿易帳中也有改善的趨向。故此,德國與英國對美中之間作出不同的選擇也是相當現實。

對於英國而言,中國有未來增長的誘因,當前題是可以平衡英美關係時,英國當然樂意與中國親近。但這個前題在中美角力之下打破,假如當下美國威脅英國要在貿易上動爭議,那已經在經濟困境下的英國更無招架之力。此時中國這個「未來」對英國顯得有點遙不可及,或是「遠水不能救近火」。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劉曉明近日在網上座談會指英國選擇與中國「脫鉤」,就是「與機遇脫鉤、與增長脫鉤、與未來脫鉤」,倒過來就反映了現階段中國只能對英國開「未來期票」的處境。而另一方面,英方官員多次暗示英國對華為的決定是來自於美國的壓力,似乎是故意發放訊號將「開罪中國」的責任推向美國,想在英中之間留一線。

英國早前宣布禁止中國電訊設備商華為參與英國本土5G網絡發展。圖為行人在英國倫敦街頭的5G標識前經過。(新華社)

中國打擊英國的關鍵在歐洲

無疑,中國反制英國的戰略相當困難。因為在與英國關係上,美方手持的籌碼明顯要比中國多,比火力中國當下沒有勝算。中國要是對英國愈是緊迫,只會令其愈倒向美國。那中國冷靜之下,會如何挖動英美的關係呢?

這個問題是急不來,正如中國的崛起也是急不來,必須要慢慢以實力改變形式格局。外交是國力的延伸,只有足夠強的力量才有足夠強的外交戰略。而中國未來應對英美的關鍵則在歐洲。歐盟是現皆段在中、美以外最大的經濟體系。相對於美蘇冷戰之時期,國際局勢其實有很大的差距,美蘇兩國的GDP在1970年代佔全世界一半以上,但在今日美中兩國只是四成左右,現在國際兩極化的程度並沒有當年的嚴重,也就是說,戰略思維並不能只停留於兩極對抗上。

中國最可能的戰略,是拉攏歐洲成為有力的伙伴。這並不意味着中歐會結成盟友,或是完全放下矛盾,但中歐通過理解合作,溝通矛盾,達至經濟互相發展,才是反制英美體系的最佳策略。美國正面對嚴重的經濟下行危機,新冠疫情不止,不斷依靠發鈔救市,連美國的金融精英都警告不能長此下去。在美國為了自救不斷採取單邊主義下,英國的未來發展將受到很大局限。中歐加深貿易來往和合作,讓英美自行「圍爐」,屆時當數據出現變化時,英國政客便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對中國的立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