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錢雖可減貧 仍需長期扶助
港府的「現金發放計劃」已有超過533萬人領取一萬元,但計劃能否促進消費,提振受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重創的經濟,尚待研究。在同樣派錢的美國,已有學者研究指出,當地的貧窮率在派錢措施後降低2.3百分點,與失業率升勢背馳,量化了派錢成效。香港政府更應思考,如何真正壓平貧窮率,幫助基層在未來日子脫貧。
美國的刺激經濟措施多種多樣,最受人注目的是向中下階層派錢最多1,200美元(約9,300港元),家庭當中的小孩派發500美元(約3,880港元),以及申領失業救濟金者可額外每周領取600美元(約4,650港元)。更重要的是,由總統特朗普在3月27日簽署法案起,到首批款項於4月中發出,前後大約二十天,到6月初,1.59億國民已經收款。
芝加哥大學和聖母大學的經濟學者利用美國當期人口調查推算當地的貧窮率。團隊推算,今年4至5月的貧窮率為8.6%,而1至2月的比例為10.9%,下降2.3百分點,期內的失業率由不足4%跳升至逾13%。
研究團隊相信單次派錢是推低貧窮率的主要原因,效果比額外失業救濟明顯,而兩項援助至少貧窮線以下八至九成的家庭人口離開貧窮線至少至明年初。另一份由哥倫比亞大學進行的研究推測,若果美國沒有推行救助法案,貧窮率可能升至18.9%,人口比疫症前增加三分之一。
關鍵在於後續
兩份研究均肯定救助法案成效,惟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提醒,支援成效很快被沖淡。額外的失業援助在7月底完結,若果失業者未能重投職場,而政府沒有其他補助,他們就只能繼續領取基本款項。
再者,若着眼於統計數字,可能內含誤導成分。單次派錢,加上追溯開始申請至獲取款項期間的失業援助金,會推高4至6月期間的收入,令匯報的貧窮率下降。不過,隨後數月依靠福利的收入回到派錢之前水平,該數個月的貧窮率勢必回升,但以年計的比例在拉上補下後,未能反映後半年的社會狀況,貧窮的影響或會被低估。
第三,雖說派錢方案要求低,涵蓋約七成收入階層,但成年的受撫養子女、定居當地的無證移民,大部分被排除在外。他們同樣受疫情影響,當中不少更為低下層,他們的生活更難熬。
美國國會正在商討第二輪復甦方案,有望在8月國會休會前通過,派錢也是考慮措施之一。不過,疫情未明朗,經濟難望復甦,持續補助在所難免。若果補助能多以月發放,取代單次發放,將有助個人和家庭規劃開支,亦避免住戶因為預期收入波動,儲錢不用,失去提振消費的機會。
在香港,大部份人已經收到「現金發放計劃」一萬元款項,過程有序順利,值得肯定。但疫情起伏不定,百業難捱,官員亦須審視未來半年、一年如何善用公帑,盡力避免港人陷入失業、貧窮的漩渦,積累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