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5.9%】與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博士商榷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港最新失業率再升0.7個百分點至5.9%,達到逾15年來的最高水平。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周二(16日)公布數據時表示「惡化的程度實際上已經有跡象紓緩」,形容「保就業」計劃見效。官員派「定心丸」雖可理解,但其說法仍值得商榷。

政府公布之失業率採三個月移動平均數,最近三次數字如下:

1月至3月:4.2%
2月至4月:5.2%
3月至5月:5.9%

由於2月至4月的失業率環比增加1個百分點,3月至5月則增加0.7個百分點,故羅致光認為「惡化的程度實際上已經有跡象紓緩」。此說於數據上正確,惟其推論「保就業」計劃使失業率增長放緩,「當大家預期六月份已經會有『保就業』計劃的資助予僱主,僱主在五月份的行為會否有變化呢?那個變化──特別是失業率惡化的程度得以紓緩──明顯這個預期作用出現了」,說法未必恰當。

相關不代表因果

失業率的增幅於3月至5月放緩,而在差不多時間政府於4月公布「保就業」計劃,5月接受申請,承諾6月發放資金,在時間上可以說兩者有相關性。但正如社會科學及統計學之入門原理「相關不代表因果」,兩者同時或先後發生,可能純屬湊巧或受其他因素影響,而非有因果關係。

舉例說,香港4月下旬起疫情明顯改善,5月更有第一次連續14天沒有本地感染,在此情況下市民經濟活動增加,有助企業減少裁員。又例如,部份企業或有一定的人手需求,裁減一定數量的員工後便傾向維持人手數目,而非持續、每個月也同等數量地裁員。羅致光博士聲稱「保就業」計劃產生「預期作用」,令失業率惡化的程度得以紓緩,只怕過於想當然耳。

僱員不一定受惠

誠然,「保就業」計劃第一期申請僱主人數達16.8萬,傳媒引述政府消息稱,估算涵蓋130萬名僱員。但自計劃推出以來,眾所周知僱主收到資助不代表僱員實際受惠。若然僱主原本已發放逾半薪金,則新取得之資助可以全數用於補貼僱主支出,而非令僱員收入有實際增加。舉例說,國泰航空的空中服務員大多數正放無薪假,可能月入只得底薪的六成或七成,在「保就業」計劃下,即使僱主將所得的資助全數用於發放工資,這些空中服務員所得之打折底薪可能維持不變,結果只是僱主省了錢。

更壞的情況是,無良僱主可以將資助全數用於補貼部份人的薪金,其餘員工卻繼續無薪。而即使這樣做,他們仍然符合「保就業」計劃的要求,不算作違規。

再者,疫情爆發以來僱主招數百出,不少市民被安排放無薪假多時,收入大減甚至頓失,此等慘況均未能反映在失業率之中。一直拒絕發放失業救濟金的羅局長,即便不肯解市民燃眉之急,至少也應該作全面調查,了解各式各樣的僱主招數,健全目前之勞福政策。以至「保就業」計劃到底多少能使僱員實際受惠,多少只為「保企業」,勞福局亦應作嚴謹而詳細的檢討報告,既使百億公帑用得其所,也有助展開徹底的勞福改革,在疫後全面加強對市民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