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大數據給政府的防疫啟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隨社交媒體盛行,網絡輿情成為現代政治不能忽視的重點之一。科技公司Wiser慧科訊業分析五個月來和疫情相關的帖文和留言,嘗試歸納出港人於抗疫期間的情緒變化,以及其對疫情的關注程度,當中分析、結果具參考之處,港府可借此檢討一路以來的不足之處,改善其抗疫部署。

慧科訊業繼2月再度發表疫情報告,是次研究偵測2020年1月1日至5月15日香港地區的網絡輿論,包括84萬篇疫情相關帖文(如Facebook、Instagram、YouTube、討論區、博客等)、逾2,445萬則網民留言及2.5億次網民互動,並藉大數據分析網民對疫情的關注程度,與其言論背後的各種情緒於疫情不同階段的佔比。

慧科大數據研究顧問黃潔慧(左)表示,憤怒情緒常見因為網民習慣使用社交平台抒發不快。

新冠肺炎突如其來,無疑殺社會上下一個措手不及,疫情既對市民生活造成莫大影響,當中其未知、不明確的一面更是教社會有感如臨大敵。慧科訊業按輿情計算出「疫情關注指數」,發現自1月20日起網絡對疫情的關注度大增,直至2月7日開始有所回落,其後3月8日至19日因疫情爆發第二波再度刺激輿情,但此後明顯慢慢冷落,可見當疫情肆虐初期,社會對疫情掌握未深,自然刺激網民對疫情的關注,甚至就此展開各類評論、甚至猜想。但隨時間過去,市民亦漸漸消化、適應疫情發展的情況及資訊,關注程度自然因而減少。

防疫失策 刺激輿情

輿情在疫情爆發初期最為熱烈,亦不得忽略其與政府的防疫部署的關係。在多項防疫措施中,有關「封關」的興情是最為強烈,有關的總帖文量高達74,817,是為十項防疫措施之首。基於對疫情的恐懼,疫情初期社會出現強烈要求「封關」的聲音,醫護界甚至因而發起罷工行動作「死諫」。不論從事前或事後看,徹底封關的做法明顯並非理想,市民就封關的政治情緒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輿情發展。但也不能忽略,政府實施邊境管制的效率低下,往往落後於疫情發展的速度,甚至與鄰近城市(如澳門)有着鮮明對比,加速輿情發酵。

同樣關鍵的是,政府防疫工作未能照顧民生需要亦主導初期的輿情發展。報告大致將疫情指數發展分為四個階段,首兩階段(大概為1月至3月初)均為輿情最為強烈的時段,當中「口罩」被認為是主導此時的網絡討論、甚至較討論疫情更為熱烈,網絡上充斥有關買賣口罩的貼文,「兩盒,thx」般的留言更成為一時潮語,及後陸續有「良心」商人、市民成功張羅口罩、甚至自發生產口罩,網絡上亦一度出現有關致謝的貼文。

至於口罩為何演化成輿論焦點,政府同樣須就此多加反省。無疑,疫情突然來襲,坊間瘋搶抗疫物資,甚至出現口罩荒均是此料不及,但港府卻未能為恐慌的市民打下強心針,一直未能穩住口罩供應,甚至盲從固有程序招標購買口罩,結果市民大多只能「靠自己」張羅物資、「捱」貴口罩,人心自然惶惶。政府後來斥重資生產及派發可重用口罩,惟當時疫情大致受控,市面口罩供應回穩時,難怪市民對有關政府「派口罩」的輿論不算熱烈,當中近70%的輿情為負面評價,可見網民更關注有關可重用口罩的醜聞(如招標問題、口罩疑含有害物質等)。

助市民釋疑重要

縱觀上述,可見市民對現況及未來的不安,乃助長輿論的重要因素。如今疫情未了,未來仍有可能再度惡化,政府理應汲取教訓,謹記要於緊張突發的情況下穩住公眾情緒,避免市民陷入不必要的不安,這或許才是做好防疫工作的關鍵。事實上,過去政府也致力釋除公眾疑慮、提高防疫工作透明度,諸如衛生防護中心舉行例行記者會,持續向公眾更新有關疫情的資訊,亦相當受到正面回響,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甚至成為最受網民歡迎官員/公職人員的首位,可見務實、不鋪張的公關工作,市民始終會看在眼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