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港版健康碼 讓人期待或擔憂?
香港自2月8日要求内地入境者隔離檢疫14天後,原本緊密互動的大灣區變得「各自為政」。隨着疫情紓緩,同時又料將長久有限度地存在,社會應思考的是如何在疫情平緩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平衡防疫與各地交流需要。
面對疫情防範和放寬交流的困境,內地最先推出健康碼的概念,方便疫情下內地各省市的人員流通。內地健康碼由阿里巴巴旗下的釘釘平台和支付寶設計,採取自願申領方式,據個人申報資訊和權威部門提供的防疫相關資訊判定生成「紅、黃、綠」三種動態。比如去過高風險地區的人,健康碼或會變為代表隔離的紅碼。通過醫學隔離的人,健康碼則會變成代表通行的「綠色」。
澳門跟隨內地作法,與珠海於5月11日起,開始互通核酸檢測的結果及健康碼,七日內通過核酸測試並持健康碼的人士可以從珠海入境澳門,毋須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香港在這方面則被詬病滯後不少。澳門與珠海開始健康碼互通後,5月中才有香港專家和官員提出可參考採取「健康碼」制度。
三地研究健康碼
上周二(6月2日),陳肇始及食衞局副秘書長陳偉基見傳媒時,再次提到主要用於出入境聯防聯控的「港版健康碼」,稱三地政府正積極商討,初步構想分階段讓申請者接受核酸測試,有效期為七日,通過者可放寬檢疫條件。周四(6月11日),衞生署與獲准提供新冠肺炎病毒檢測的機構人士會面,向他們介紹「健康碼」的整體運作流程。其後坊間有消息指,本港獲認可進行病毒檢測及化驗的機構暫有八間,當中包括私家醫院及私營化驗所。計劃落實後,會先有配額限制,旅客則未必在在首階段便包括在內。
隨着「港版健康碼」愈來愈具雛形,社會上對健康碼的關注和疑問亦隨之而來,值得政府關注。首先,不少人提到檢測費用的問題。目前坊間檢測一次的費用多在1,500至2,000左右。且若如傳聞所言一次檢測結果有效期只有七天,負擔不菲。而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在電台節目《千禧年代》中也表示由於檢測同時也要排除檢測者有無病徵,降低假陰性的結果,所以在檢測程序和成本上,香港只有微小的壓縮空間。因此對於有往返剛需跨境人士,比如跨境貨運司機,或者上市公司員工等,政府會否依需求予以補貼,是市民關注的問題。
其次,不少人擔心的自然是健康碼的準確度。畢竟過去內地多個城市都曾出現過持綠碼的外省輸入案例。對此梁子超亦坦言,檢測並非百分百準確,檢測者病毒含量多少,處於什麼階段均會影響最後的結果,不排除假陰性的可能。因此依靠病毒檢測只適用於對小部分人群放寬來往限制,否則人群擴大,一則檢測將超負荷,二則「漏網之魚」假陰性的可能亦會提高。這些討論都反映出民眾的疑慮,揭示政府需更好地做好普及工作,向公眾解釋將風險控制在小部分群體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避免引起恐慌或不滿。
再者坊間對取樣方式的疑慮,亦值得政府考慮。相對於內地多採用鼻咽拭子取樣,由醫生操作,可以更好地控制取樣準確度相比,香港目前多用深喉唾液取樣的方式,可由檢測者在家自行提取,再轉交實驗室。這對檢測者自身要求比較高,但又避免了人群聚集和醫護人員承擔更大的風險。因此,當首階段健康碼試行,政府應根據申請人數決定是否對取樣模式做出一定規管。
至於市民擔心會否洩漏隱私,會否因工作關係影響健康碼評分造成歧視等,則需要政府留心這些擔憂,制定細緻權衡的標準,以說服市民這將是一套行之有效且能保障個人隱私的有利措施。
疫情完全過去並非一兩日之事,封關自守更非長遠之計。低風險區試行健康碼,有限度地互通原是好事。但目前坊間對此仍疑慮重重,過去內地健康碼試行初期也問題多多,因此若要避免好事變壞事,香港政府必須更謹慎地對待每一個細節規定,亦需要更普及相關資訊為大眾釋疑。如此才能讓這一平衡防疫與交流需求的措施發揮其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