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減不了環境污染 環保產業只是「綠色騙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有否想過究竟近年風行之電動車又有省電及環保?有否想過當出國旅遊時看到野外那些陰雲密佈下動也不動之風車及太陽能板,能積累多少能源?有否想過當人類人口持續膨脹,新興發達國家經濟崛起,人類不改變其生活方式同時,又可拯救世界之氣候變化之中?此種種疑問的確一直存在不少人心裏,卻直至由著名紀錄片導演米高摩亞(Michael Moore)推薦,環保份子傑斯(Jeff Gibbs)製作之《Planet of the Humans》,卻將所有之疑問連串起來,拼成一個「綠色騙局」之圖畫。

近年全球環保運動方興未艾,不論政客、商界、個人都把「碳平衡」(carbon neutral)琅琅上口,然而環保份子傑斯總愛尋根究底,經常到民間環保集會及音樂會之後台,問主辦單位後台倘大之太陽能板,究竟能提供多少電力。答案往往是太陽能板技術由於尚未成熟及穩定,根本不可能提供足夠能源,往往要以原油等化石燃料作主要或後備能源。風力及太陽能發電雖於近年如雨後春筍般大力開發,但其實壽命極低,維持僅十多年便要報銷,變相製造垃圾及浪費。加上興建大型風車及太陽能板等發電廠同時,亦必須改變土地用途並大興土木,如拉斯維加斯近郊莫哈韋沙漠之伊萬帕太陽能發電設施(Ivanpah Solar Power Facility)興建時對自然環境之破壞,便惹來環保份子抨撃。

環保產品不環保

而且製作風車及太陽能板之過程,同樣極不環保。以太陽能板為例,其玻璃為矽或沙所製成,但由於沙之雜質過高,遠不比石英純正。於是製作商開山劈石開採石英後,再與大量煤合成為矽以製成太陽能板,製作過程所製造之環境污染,根本毫不比化石燃料工業為低。政客及主流媒體不斷報道煤發電廠正關閉並由風力或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所取代,然而再生能源發電廠背後,依然依靠大量化石燃料所支撐。由於風力及太陽能過於受天氣因素所限,而要儲存該等能源亦極為耗電,其效用根本被過份誇大。就連以綠色發電傲視全球之德國,至今依然有逾三份一主要能源來源為外國入口之石油,單以2017年便入口5,120噸煤,仍然極為依賴化石燃料。毋怪年前俄羅斯限制向歐盟出口天然氣,令德國等歐洲國家叫苦連天。

至於電動車亦有相似情況,通用汽車或特斯拉等汽車製造商雖力銷電動車為零碳排放極為環保,然而其充電之電力來源跟其他原油或柴油車毫無分別,皆是以原油或天然氣等作燃料。加上一架汽車之生產,當中各種原料皆經過開採天然資源、增加大量碳排放而得來。特斯拉等新興企業,生產電動車及太陽能板等仍然極為依賴傳統化石燃料及破壞自然環境,卻簡單以環保及綠色產業作為行銷綽頭,無疑是自欺欺人。

+5

巴西資源有價有市

既然風力及太陽能發電事倍功半,企業及環保組織又大力提倡以有機燃料之生物質(biomass)此新興之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此包括森林與農業殘渣及人為垃圾等,聽落看似環保,卻造成另一波生態災難。為回應世界各地政府取代化石燃料之政策目標,生物質燃料已成為綠色能源之主要成份,比起6.6%之風力發電、2.6%之太陽能發電相比,生物質佔全球再生能源消耗量逾六成。生物質電力廠以再生能源之環保之名,大量砍伐樹林以供應大量木塊,能轉而外銷到歐洲市場,連同加拿大卑詩省、巴西、印尼等地形成一個全球供應鏈,成為一個有利可圖之潛在市場。

毋怪各大企業近年會對綠色工業興致勃勃,斥巨額資助美國之主要環保團體。如世界第九大首富彭博便私人捐出3,000萬美元予亞爾拉山友會(Sierra Club)推動以再生能源取代煤工業,而與彭博合作之其中一名金主,正是於伐木業有巨額投資之億萬富豪格蘭瑟姆(Jeremy Grantham)。因2006年著名環保紀錄片《絕望真相》而一躍成為美國政壇環保先鋒之前副總統戈爾,早於開拍該片前早已於前高盛大孖沙布魯德(David Blood)合組投資公司,更於奧巴馬上任後更出謀獻策,在華盛頓充當說客力銷再生能源。然而其與布魯德斥資6.5億美元於綠色基金,竟是推動以生物質為主之燃料。

而由亞爾拉山友會及350.org等各大環保團體背書之綠色基金,贊助人竟逾九成為礦業企業、石油及天然氣公司、伐木企業、麥當勞、可口可樂等跨國巨企及金融巨行。而與戈爾合夥投資綠色基金,並與前總統奧巴馬私交甚篤之維珍航空老闆布蘭森(Richard Branson)亦是航空業界中投資生物質之先鋒。而戈爾口中生物質燃料之巨大潛力市場,以擁有龐大尚未開發亞馬遜森林之巴西為首。由巴西亞馬遜森林中之蔗糖提煉乙醇,以用作生物燃料發電,而成為所謂「綠色產業」之下一個重點開發資源。毋怪巴西總統博爾索納羅冒全球環保人士怒吼,不惜毀掉亞馬遜原住民家園,仍要出售巴西甚至全球最珍貴之自然資源,並非因為博爾索納羅之極右政見或狂人作風,而是有價有市之有利可圖而已。

人口圖表公元前10,000年-公元後2,000年,可見18世紀時人口開始暴增。(維基百科)

疫症反思人類生活

傑斯於《Planet of the Humans》逐一破解所謂「再生能源」背後,風力及太陽能發電既不穩定亦同樣破壞環境,加上電動車等諸多「綠色產業」依然極為依賴傳統化石燃料,難言環保。而「再生能源」之另一主要來源生物質,基本上只是為大型企業大規模開發樹林鳴鑼開道之騙局,當中為之背書者不乏主要環保團體及政客,以回應政府之零碳排放為目標,轉而採用同樣不環保之生物質燃料,為牟取巨大商業利益及政府補貼之政商間潛在利益輸送。然而紀綠片全片卻未有探討另一種能源之可能——核能。相對化石燃料之污染及風力或太陽能之高昂成本,核能的確解決以上之問題,然而切爾諾貝爾及福島等核災,始終令核能安全冒上陰影。加上核能發電所製造之放射性廢料,亦對環境造成長久之影響。近年台灣民間出現之核電之爭,擁核方提出「以核養綠」之折衷方案,亦反映再生能源之局限及核能於減碳中不可或缺之角色。

不論是煤、石油、風力、太陽能、生物質、核能等能源選項皆有其嚴重局限,然而不少環保團體及政客依然向公眾灌輸一種人類毋須改變原有奢華浪費之生活方式,便可如奇蹟般解決日益嚴峻之氣候危機。自1350年席捲歐亞大陸之黑死病以來,地球人口持續上升,而於工業革命後人類人口更出現爆炸式增長,由1900年之16億人短短於一個世紀增長近五倍至2018年之77億人。在此增長下,自然資源遭大量開發、自然環境因人類活動而遭嚴重破壞、世界農地及魚類之產量早分別已於上世紀70年代及90年代持續下降,人類日常消費之魚已出現養魚超越海魚之現象,人類已嚴重透支下十數代之自然資源。而氣候變化帶來之自然災難亦日益頻繁,巴西及澳洲山火、各地出現超級颱風及颶風等,人類文明是否已經出現馬爾薩斯理論(Malthusianism)中,人口過多所觸發之大型災難之臨界點?

恰巧此紀錄片推出之時,全世界正經歷百年一遇之大疫症,各地因封城、鎖國、停產而空氣污染大幅減低,天空一片澄明,各地城市出現野生動物復現之奇景,也令人驚歎昔日人類活動對生態之破壞。不少人更形容,此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大自然對人類之自然清洗,亦為其對過度開發自然環境,暴斂暴食野生動物之警告。不過人類似乎未有反省,反而在疫情稍有緩和後故態復萌,急不及待復工復產,繼續其暴發式之消費模式。究竟要多幾場疫症、大山火、大風災才能讓人類醒覺,不徹底改變以往日常生活方式,人為之自然災難只會紛沓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