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不派息 官員不能只是「明白」
滙控(0005)應英倫銀行要求取消2019年第四季派息,一眾香港股東受影響。不少以股息過退休生活的人面臨經濟困難,更有小股東籌組聯盟「維權」。不派息風波反映了更深的問題是,一所盈利主要在香港的銀行因註冊地在英國,竟使英國監管權凌駕本地監管權。對此,香港的財金官員應該積極施壓,甚至推動滙控遷冊回港。然而,官員對此卻遲遲未有表態。周一(6日)立法會財委會特別會議期間,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在回應有關滙控的提問時,更表現出消極態度,實在令人失望。
重點在於監管權在外
滙控收回派息一事引起了廣泛討論。利益受到傷害的股東固然反對,但有意見認為,派息並非「老奉」,公司派不派息只是商業決定,而且沒有干犯法律問題,無須大做文章。同時,也有人認為滙控只是受英倫銀行之要求,錯不在滙控,而且不派息也只是受到疫情影響的意外,無須提升至遷冊的討論。
但其實滙控不派息風波的問題核心並非派息與否或是否短期措施,而是監管權在外的問題。滙控的主要業務和營利都在香港及亞洲地區。按滙控2019年年報,其列賬基準收入有49%來自亞洲地區,反之歐洲只有29%;以盈利而言,單是香港便為滙控帶來120.49億美元的稅前盈利,是其英國銀行業務的十倍有多。儘管如此,英倫銀行的決定既然可以凌駕香港的監管權,實在非常不合理。
因此,滙控事件的問題並非其到底是否犯法,也並非其是否只是意外,而是在於監管權外放的結構問題。雖然不派息可能只是因應疫情而作出的決定,但監管權外放的問題卻是長期存在的問題。萬一將來又再發生同類事件,同樣會出現類似情況,香港必須想辦法填補這問題。而當中最有效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令滙控遷冊回港,將來即使出現什麼問題,也應該由香港機制去衡量是否合理。
官員不視之為結構問題
然而,劉怡翔在立法會回應提問時,只是說明白滙控取消派息會影響到投資者,但問題出於英倫銀行,金管局已與之保持聯絡,不公開評論個別情況。這足份反映香港的財金官員對於滙控問題的認知似乎只停留於不派息所做成的短期影響,而忽視了監管權外放的結構問題。
官員必須明白,滙控問題不單是自由市場的問題,而是香港必須重掌監管權。即使當中未必涉及法律問題,但卻不應該任由滙控繼續犧牲港人利益。官員必須拿出魄力,用較嚴厲的手段施壓,而不只是「保持聯絡」。滙控是香港政府的金融往來銀行之一,為滙控帶來不少收益。港府既然本身就是滙控的「大客仔」,單論此點已可對滙控造成一定壓力。官員應當認清問題的重要性,主動誘使滙豐遷冊,又或是改用其他以香港為基地的銀行,而非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