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上下班車廂逼爆 或成疫症爆發危機
公務員3月2日起逐步恢復回辦公室工作,不少公司亦跟隨政府的步伐要求員工回公司上班,繁忙時間交通回復擁擠。但以往逼爆車廂的情況,在疫情當前已不只是不舒適的問題,更潛在疫症傳播風險,政府必須正視。
3月5日,中華預防醫學會主辦的《實用預防醫學》刊登了一篇論文,分析湖南一名患者乘搭空調小巴和客運大巴時傳染多達11人的案例。其中在密閉大巴內,病毒最遠的傳播距離為4.5米。這一案例充分說明了疫情期間乘搭交通工具的風險。
密封車廂的危機
當然,這宗湖南個案中傳染者和被傳染者均沒有戴口罩,與香港大部分市民戴口罩的情況不同。然而,因為缺貨或種種原因,難免有乘客未能戴口罩,公共交通工具中的傳播風險始終不能低估。比如有的士司機反映,即使知道乘客發燒也無權拒載,只能盡量調校車窗,保持空氣流通。對於普遍空調密封的巴士和地鐵,情況尤其值得憂慮。九巴陸續改設通風窗以加強空氣流動,減低疫情傳播的風險,值得其他公共交通公司考慮。
因此,除了靠市民自覺配戴口罩防疫,減少公共交通上的傳播風險,政府也應討論能否效仿澳門,規定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必須配戴口罩。當然,澳門政府統一負責口罩供應,才有條件實施這規定,所以香港政府若考慮實行這樣的政策,應同時保障市民擁有口罩。
交通班次與乘客密度
其次,即使未能強制所有乘客配戴口罩,公共交通的乘客密度也是關鍵。相對於湖南案例中並未坐滿的通勤密度,香港人滿為患的巴士情況更令人擔心。香港公共交通本就客流量大,再加上巴士公司因2月整體載客量較過往急跌四成,削減了班次,3月陸續恢復上班後相當擁擠。多區居民反映,減少班次的安排讓每班車人滿為患,擔心車廂擠逼會令病毒更易傳播。
對此,運輸署實應與公共交通公司協調以及加強班次監管。尤其是早前黃大仙區議會揭發,九巴的部分削班其實並未得到運輸署批准,運輸署更加不能坐視不理。的確,疫情之下巴士公司需要考慮收支平衡,但同時也不應不顧念作為一間企業在特殊時期的社會責任。而政府亦可考慮予以相應的補貼,與企業共度時艱。根據新的研判,此次疫情或持續一至兩年,是一場持久戰,因此唯有政府和公共交通企業合作,增開班次,才能盡量減低市民出行的風險。
盡可能在家工作
無論如何,人多聚集仍有風險。政府是為了逐步恢復必要的公共服務,才採彈性工作安排讓公務員恢復工作。企業實不應將此解讀為疫情已有所緩和,以為可以「回復正常」。對於一些可以在家辦公崗位,企業仍不應盲目要求回公司。對於實在需要回公司處理事務的人員,公司更應採取彈性時間安排或輪班制等措施,盡量減少通勤人流。這亦是在為香港社會的防疫做貢獻。
疫情拐點尚未明朗,且按照新的研判抗疫之路仍然道阻且長。在人流密集的香港如何防範公共交通成為新的傳染爆發點,實需政府、市民和企業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