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封關」應建基科學理性 激進抗爭非防疫出路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農曆新年假期完結,周三(29日)大部分香港人都要復工復市,但由於武漢肺炎急速來襲,部分人要求「全面封關」以杜絕內地人來港。這種主張背後的非理性情緒讓人憂慮,亦應該引起社會警愓。一些激進鼓吹者甚至以放置炸彈、破壞公共交通、發動醫護人員罷工等違法暴力或不理性的方式爭取「訴求」,結果是社會陷入更大恐慌,大家必須對這些行徑予以嚴厲讉責,避免香港繼續陷入情緒化的意識形態抗爭中。

疫情引起全球高度關注,加上患者未必有發熱、咳嗽等明顯病徵,有一段較長時間的潛伏期,政府當然應該謹慎檢視各種加強入境檢疫的舉措,並以「寧緊勿鬆」的精神落實。只是,防疫必須建基於科學與理性,「全面封關」呼聲縱然聽似合理,卻把防疫手段簡化為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選項,忽略各個群體的合理權益與需要,更是違反科學規律,並非客觀地研判防疫的真正需要、某些措施是否切實可行。更大的警號是,當中甚至充斥政治情緒,一些政治利益團體企圖迫使政府與市民服膺於一種「政治正確」,借此鞏固前段時間搶佔的政治地位。

「全面封關」合理可行嗎?

香港社會對沙士(SARS)之痛記憶猶新,如今武漢肺炎來勢洶洶,引起公眾恐慌,提出「封關」要求可以理解,畢竟迄今香港的確診個案絕大多數都是外部輸入。事實上,政府近日一些應對疫症的措施,包括自1月27日起禁止湖北居民和十四日內到過湖北的人(除香港居民外)入境香港、30日起封閉香港高鐵站,向國家申請停止赴港旅行團及停止發放「自由行」簽註,等等,也已經是局部「封關」的性質。

港府今次應對疫情的表現並不理想,加上前段時間社會對政府處理反修例運動的舉措普遍質疑,因此這些防疫舉措無法即時贏回信任。例如坊間早有聲音要求政府對高鐵乘客進行檢疫監測,但政府遲遲未有行動,如今決定封閉高鐵站,難免予人後知後覺之感。不過,政府能夠亡羊補牢,也是控制疫情亟需要的。上述措施是否足夠,當然有爭議,我們固然不能抱持僥倖心態「靜觀其效」,但也不能先入為主地咬定它們沒有作用。

香港至今確診病例為12宗,必須謹慎應對,防範社區感染風險更是當前要務,但「全面封關」是否就一了百了,又是否對症下藥?一些醫護因擔心工作環境「爆煲」而支持「全面封關」,甚至蘊釀發動罷工迫使政府就範,他們的擔憂可以理解,但其訴求並非理性專業。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的問題已是老生常談,時下正處冬季流感季節,歷年都是醫護承受巨大壓力的時刻,政府與醫管局責無旁貸,必須全力支援他們渡過難關,並合理地因應肺炎疫情威脅調派資源,保障醫護。但也正因為醫護肩負重責,罷工損及醫護專業性與社會大眾福祉,只會兩敗俱傷,絕不可取,甚至是違背醫護的專業操守。

關於封關的討論需要合理,就好像前段時期的反修例運動,或許一些示威者違反了法律,但由於社會信任急速下墜,政府在執法時亦應考慮個別情況,不應對一些無意及輕微的罪行過於強勢,「有法大哂」,以便更好在騷亂之後修復社會關係。防疫當然重要,但不能一句「防疫」就什麼道理都不顧。

目前「全面封關」鼓吹者要求封香港與內地之間各個口岸,目的只是禁止內地人來港,這就不是純粹對疫情,而是在借題發揮,渲染陸港矛盾。單從科學角度來看,全球多個地區已出現病例,台灣亦已經出現9宗確診病例,如果內地要禁,那其他有確診病例的國家或地區是否也該被禁?由內地或台灣返港的香港市民是否同時要禁?真要做到「全面」,不是應該使香港孤島化,不容許任何出入境,包括來自於其他地方的旅客嗎?事實上,香港口岸的使用者絕大多數為本地居民,周五公布的最新數字顯示,周四(1月30日)內地居民只佔全體入境人數的9.1%。比起十四日前下降了90%。當港人離港時到過有疫情的地區,並不會因為他們是港人就會較小甚至沒有感染風險,如果要封關,是否也該拒絕讓他們回港?這又關乎香港居民擁有出入境自由的權利。這些問題都不是可以簡單處理的。

梁卓偉表示香港是國際樞紐,封關意味獨善其身。他續言封關並非只封閉某些旅客,或針對某個特定地方,而是禁止所有人出入境香港。(梁鵬威攝)

從單純的衛生角度而言,將香港孤島化的「全面封關」自然是隔絕疫情的「最好」方法,就好像一個被毒蛇咬了手臂的人,最乾脆的救援方法是即時切斷其手臂,避免毒素影響身體其他部位。然而,在現代醫療環境裏,這種粗暴手法並非「最好」;同樣地,「全面封關」的所謂「最好」亦只是片面的,只是就防疫的安全系數高低而言。現實中社會的運作是多面的,制定公共衞生策略也自然應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衡量封關帶來的社會整體成本與香港面對的疫症風險是否相稱。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便指出,過去二十餘年香港經歷過禽流感、沙士、豬流感等事件,從未曾因本地或外地疫症而全面封關。本港傳染病權威專家袁國勇更直言,即使要封關,如今也已過了最好時機。

香港政府既要最大程度地維護公共衞生安全,也要顧及實際可操作性與必要性等關乎社會整體利益的元素。封關當然是防疫的一種手段,但具體實施時關鍵問題不在於「一刀切」與否,更不是借着對疫情的恐慌而鼓吹不科學的排斥政策。大家應該討論的是如何緊密掌握形勢發展,因應每一天的變化,研判「封多少」及「如何封」。其實,真到萬不得己的時候,香港恐怕不僅要「全面封關」,還要實施宵禁等極端措施,禁止香港市民之間的日常社會交往,但無視實際可行性而蠻橫要求「全面封關」,無視香港與內地唇齒相依的經濟民生與資源聯繫,無視這種激烈措施的後遺症,就不僅並不符合香港的整體需要,甚至會破壞香港市民的根本利益。

疫情不應作政治消費

撇除政策層面的落實難度與合理性、相對應性不談,「全面封關」論調中流露的強烈歧視與排斥心態,也突顯其不理性的一面。這種心態既包含對特區政府的不滿,也凝聚了反修例運動中積聚的「抗中」情緒。近來社會上一些人企圖將防疫與「封關」對等,激化港人對內地人的偏見,錯誤營造出「全面封關」是防疫,也是「救香港」的「唯一」出路,甚至有意見領袖借機為「黃色經濟圈」加持,這種煽情言論除了繼續消耗香港人的安全感與專業性,背離我們一向標榜的開放寬容精神,讓全世界以為香港人只懂得埋怨,還能帶來什麼?或許對於個別政治投機者而言,內地出現疫症是他們撈取政治資本的契機,可以大加利用,但大眾必須對此嚴加提防,以科學取代情緒,以理性取代恐慌。

在社會需要克服困難之時,一些人卻情緒化地借著「抗中」及對疫情的憂慮恐慌作政治炒作,試圖固化「中港隔閡」的思維,是極不負責任的政治消費行為。若為求達到目的而使用激進手段,要脅政府接受非此即彼的防疫主張,更是對社會百害無益的行為,不可姑息。

農曆新年到來之際,網絡上有人號召醫護全體罷工,向政府施壓以求「全面封關」。更甚者,27日(週一)明愛醫院急症室一男廁內引爆炸彈、翌日有人深圳灣口岸亦有炸彈引爆,社交媒體有人承認,這兩個極端行動的目的都是要脅醫護罷工,繼而逼迫政府「全面封關」。到了週三,即年假過後首個工作天,更有激進人士以堵路、於鐵路放障礙物等方式,試圖再逼市民「罷工」。這些行為與反修例運動裏出現的暴力抗爭手法如出一轍,就是要以武力強迫他人接受違法的訴求,並認為一旦對方不接受,他們就有權通過一切手段、甚至危害公眾利益的行為來達到目的。香港人一定認識到,這些暴力行為出於同一批人,目的也是一樣,企圖製造最大的恐慌,讓香港的管治失效。這種企圖絕對無法成功,更不符合香港人的利益,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強勢制止,讓整個社會理性、專心應對身處的困難。

28日晚上6時許,頻道「九十二籤」再度發文,再次承認與明愛醫院一案有關。(網上截圖)

面對問題,社會需要理性討論,尋找較好的方法。若誤認為只要用勇武激進行動,便可「成功爭取」,不但令當下的防疫工作失焦,亦令不少人形成「武勇是條出路」的錯誤認知。要知道,所謂的「武勇」已斷送不少年輕人的將來,白白消耗了社會大量能量,在不同政見的市民間累積了許多仇恨。更何況,疫症威脅就在眼前,正要社會上下團結抗疫,香港已再經不起進一步的社會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