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煽動排外的候選人不可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區議會選舉下周日(24日)舉行。反修例風暴下,近月政治氣氛劍拔弩張,立場先於一切,社會理性盡失。區議會選舉應是讓社會暫時放下分歧,選出社區代表,回歸民生議題的好機會。然而在本屆選舉中,有個別候選人政治立場排外,對內地新移民及旅客持抗拒態度,近乎非理性,《香港01》難以苛同。區議員理應是一個服務社群為先的公職,惟若有人將自己的政治資本建築在排外情緒之上,立場如此,選民需要好好思考,他們是否適合擔此大任。

有人想將今年區選政治變成高度政治化,政治掛帥的候選人比比皆是。圖為去年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公眾諮詢大會。

《香港01》一直強調,區議會不是一個用作宣洩政治意識形態的地方,而是實幹、地區工作、服務社群為先。雖然區議會席位,會影響117個特首選委席位以及6個立法會席位誰屬,但在大部分時間,區議員日常工作理應以民生為先,政治居次。

然而,今屆民主派大打政治議題,聲言「五大訴求,一起公投」;建制派也不甘示弱,主打「反暴力」口號,明顯針對同情反修例示威者的民主派,經民聯立法會議員盧偉國甚至描繪今次選舉為一場「正邪對決」。雙方寸步不讓,各說各話,顯然加劇了選舉的政治鬥爭氣氛。當中,香港社會長久的焦點議題之一──中港矛盾,每每成為政治人物煽風點火的工具。

一些區議會參選人也把這個議題當成爭取選票的籌碼,這是我們無法認同的。例如,現任馬灣區議員譚凱邦是綠色團體環保觸覺的創辦人,早年主打環保、城市規劃議題,但他同時因針對內地人偏執立場而為人熟悉。早於2013年9月,譚凱邦連同部分民主派人士在報章刊登廣告反對時任特首梁振英,但同時將香港社會問題怪罪大量自由行旅客及新移民來港,提出「源頭減人」及新移民「溝淡」港人,成功引起輿論關注。由於內容帶歧視成分,原本有份參與聯署的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決定退出。2015年,已加入新民主同盟的譚凱邦當選馬灣區議員,不過其作風未有改變,經常發動或參與針對新移民及內地旅客的示威,把眾多民生議題,不論土地房屋、醫療需求等等,都偏頗地歸咎於每日150個單程證配額。

其實,香港的醫療問題涉及醫生不足、公私營醫療分流不理想、人口持續老化、醫管局管理等複雜問題,人口增加只是其中一個面向,而新移民更是人口增加的其中一個小圓點。況且,醫管局現時沒有立專項數據備存新移民求診人數,到底新移民是否公立醫院爆煲的主因,不宜妄下定論。香港社區組織協就曾引統計處數據指,公院住院病人中近半是55歲或以上人士,但在2016年的內地新移民人口中,該年齡組別只佔6.4%,足證新移民令公院爆煲之說過於武斷,欠缺實質理據支持。

部分人政治掛帥,盲目排抗新移民淪為撈取選票的工具。圖為社協記者會,堅稱新移民非公立醫院主要負擔。(資料圖片/陳淑霞攝)

《香港01》一向支持特區政府取回單程證審批權,增加透明度,釋除市民對單程證制度的誤解,並完善規劃未來人口政策。部分政治人物每每在民生政策出現爭議時,僅將問題怪罪於新來港人士或內地遊客,一口咬定他們就是一切的源頭,讓討論失焦。令人記憶猶新的例子是港珠澳大橋於去年10月通車後,由於當局的部署不當,應對不善,通車初期導致交通接駁混亂,大批旅客湧入東涌,部分更被發現屬無牌旅行團,導致東涌市中心迫爆,影響居民生活,但這本屬施政甩漏,合理做法應是要求有關部門迅速修正改善,但是一批地區組織與政界人士卻發起所謂的「光復東涌」行動,過程中發生過不少不愉快事件,令事件由簡單的民生議題變質為政治鬧劇,令社區亂上加亂,例如有參加者一度圍堵一名內地女領隊,令其情緒激動落淚;有行動參加者更涉嫌普通襲擊被警方拘捕。

不論行動的出發點如何,這些事件肯定嚴重打擊本港在旅客心目中的形象,也向錯誤發出了「排外」的錯誤信息。在這場政治鬧劇裏除了可以看到譚凱邦的身影,另一個惹人注目的人物是王進洋,他是傘後組織「東涌人」成員,最初進入公眾視線,是因其以東涌居民身份,入稟高院申請司法覆核要求推翻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的決定。2015年,他以21歲之齡出選東涌南,挑戰民建聯周浩鼎,僅以244票落敗,今屆捲土重來,再度挑戰對方。

平情而論,區議員各自有政治立場無可厚非,譚凱邦與王進文對社區事務的熱心也都無法否定,像王進文的政綱便關注地區物價和交通等地區居民關心的議題。只是,參與公共事務治理時若讓立場蓋過理性,絕對不利於推動社會健康發展。煽動情緒很容易,鼓動社會不同群體間的仇恨,更是常見政治技倆,但事後修補關係卻很困難。當區議員盲目鼓吹偏激政治主張,只會令人懷疑他們是否適合服務社區。如果來屆區議會由偏激、政治掛帥和極端排外的人當道,這不僅不是香港之福,更是社區滑落政治烽火的起點。

(今屆譚凱邦於馬灣爭取連任,對手分別為黃俊揚、倫智偉;王進洋出選東涌南,同區對手分別為周浩鼎、黎永安、劉永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