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人」籲回應訴求 林鄭應踏出和解首步
反修例風波曠日持久,而且愈演愈烈,特首林鄭月娥邀請多名有意促進各方對話的「有心人」共商策略,惟不少與會者對此不甚樂觀,認為除非政府願意正視社會訴求、釋出善意,否則只會繼續失信於民,難以駁通溝通橋樑。當籌組對話平台的人士亦對其成效存疑,林鄭實應重新檢視其主觀意願,並切實回應合理訴求,踏出推動社會和解的第一步。
有心人「柴台」 有何啟示?
林鄭於上周六(8月24日)邀請「希望解開社會困局的有心人」見面,討論如何構建對話平台。當天獲邀出席的「有心人」大多為不同界別的社會名人,例如前任高官、大學校長、教授、政界人士等。當天下午,林鄭於社交媒體發文,希望澄清坊間對其構思的誤解,指出社會衝突持續多月,市民的摩擦、不滿日益嚴重,認為「大家都累了」,呼籲各界應好好對話。不過,林鄭始終沒有正面回應社會的合理訴求,只稱明白社會對政府就有關訴求的的回應有所不滿,甚至直言不諱,認為對話未能輕易解開「死結」。
部分與林鄭月娥會面的「有心人」
唐英年 | 前政務司司長 |
張炳良 | 前運房局局長 |
曾鈺成 | 前立法會主席 |
林大輝 | 前立法會議員 |
沈祖堯 | 前中大校長 |
錢大康 | 浸大校長 |
張仁良 | 教大校長 |
袁國勇 |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 |
彭韻僖 | 律師會會長 |
蔡海偉 | 社聯行政總裁 |
麥嘉晉 | 前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 |
狄志遠 | 新思維主席 |
陳淑薇 | 商台主席特別顧問 |
文灼非 | 灼見名家傳媒社長 |
觀乎以上排場,與會者政治光譜離不開建制、中間派,理應與管治精英的看法較為接近。然而,不少人士在會後公開表示對構建對話平台感到困難、甚至悲觀。如前運房局長張炳良清晰表明,對話需受社會信任,但目前社會嚴重撕裂,政府公信力甚低,林鄭應先釋出善意,例如正式撤回修訂《逃犯條例》以及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方能推動真誠對話。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同樣指出政府失信於民,馬上對話並不可行,同時認為政府必須確實回應社會訴求,以示其尊重與接納民意之誠。前民主思路召集人麥嘉晉更為「激進」,直指若政府未對民間「五大訴求」有實質回應,對話平台將不具意義。
回應訴求 林鄭應當仁不讓
與會者本應是林鄭有信心,願意協助搭建對話平台的「有心人」,但連他們都公開一己之見,表明政府須率先直視社會訴求,否則真誠對話只會流於空談,這無疑狠狠掌摑政府一巴,甚至可謂向林鄭「拆台」。這批中間派精英認為回應訴求較對話平台更優先,無非深明解鈴還須繫鈴人的道理,即只有政府願意放下己見,直視社會訴求,方能紓緩社會局勢,重建市民信心,促進具建設性的溝通。先有學者沈旭暉拒絕加入平台,再有張炳良等人吹淡風,已證明林鄭的對話構想絕不易行。政府理應從善如流,放下身段,先撤回修例與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以真正重啟社會對話之門,而非以對話、溝通之名蒙混過關。
林鄭於網誌中提到,過去一周「略為平靜」,提供了契機讓社會對話。言猶在耳,上周末激烈衝突再現,證明「略為平靜」的判斷過分簡單。政府應盡快以實際行動讓局勢先行降溫。當然,誠如林鄭所言,社會上有關政治、經濟、民生等不同範疇的深層次矛盾均為目前困局的關鍵之一,實有需要以溝通方式共議解決之道,但這並不與從速回應社會訴求有所矛盾,政府不應將兩者混作一談、甚至偷換概念,推搪直視社會訴求的責任。正如《香港01》倡議,檢討衝突成因、研究社會深層次矛盾及探討特赦、促進和解,乃治療香港不可或缺的三部曲。林鄭勿再讓社會淌血,應及早採取行動拯救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