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城人臉辨識技術惹爭議 開放透明最重要
私人屋苑沙田第一城日前被指計劃引入人臉辨識系統,迅即引起爭議。物業管理公司周四(8月15日)建議停止智能保安系統,業委會主席亦澄清現時無打算推行。顯然而見,市民對生物認證充滿質疑,屋苑政務亦須更透明,避免居民有蒙在鼓裏之感。
沙田第一城住客日前收到業委會工作報告刊物,顯示業委會去年底於會議上指出,承辦商有鑑於保安人手短缺,建議在其中三座住宅推行「保安智能門禁系統先導計劃」,包括人臉識別。住客可以使用新的智能卡系統,並用臉部識別。若有陌生人尾隨進入住宅,系統會區分出來。系統建立後,住宅將不設保安員。
住客在社交群組上載會議紀錄截圖,表達反對設立系統後,其他住客隨即和應,更集體質問身兼區議員的業委會主席。無可否認,事件之所以鬧大,也跟近期社會氣氛有關。屬於建制派新民黨的業委會主席,或在臨近的區議會選舉遭挑戰,令屋苑爭議變得異常敏感;而《逃犯條例》修訂風波引發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情緒,亦擔心生活行蹤被監控,內地的社會信用系統及智慧燈柱事件可見一斑。
雖然屋苑已有閉路電視和拍卡系統,可以追尋居民或者辨別陌生人,但住戶卡既不存個人資料,人臉辨識系統更會備存輪廓和出入時間在電腦系統,令偵測居民行蹤會更容易和準確。承辦商如何確保資料保存妥當及不會隨便轉交第三者,業委會通訊沒有交代,自然難以取信居民。
物業管理的私隱擔憂,並非香港獨有。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早前曾有住客——尤其是女性及深色人種——反對大業主在大廈安裝人臉辨識系統。他們擔心系統識別深色臉部的不夠準確,更擔心技術會加深種族貌相(racial profiling),保安或者執法者更輕易以貌取人,動輒認定他們犯事,加深歧視。網上亦流傳內地貴陽市一個私人屋苑的住戶向媒體表達不滿,抗議管理屋苑不善和罷交管理費後,被人臉辨識系統阻止入內,無法回家。
人臉辨識技術有助保安、支付以至查案,但要平衡人臉辨識技術的便利和疑慮,卻不容易。即使政府、科技公司和監管機構承諾資科穩妥保存和不被挪用,外界仍難放心。就安全而言,密碼洩露尚且可以透過更改密碼中止用戶傷害,但指模、面容、虹膜等特徵,幾乎不可能更改。日前英國《衞報》才報道,一家獲英國政府、外判防衞機構和銀行聘用的資訊保安公司洩露了過百萬人的生物認證資料。在保安系統未成熟之前,使用生物辨識必須加倍小心。美國三藩市監督委員會今年5月便通過條例,禁止市政府機構使用人臉辨識技術收集的資訊。
除了私隱問題外,這次爭議亦引起屋苑事務的管理問題。例如令更多第一城住戶細讀業委會會議記錄,發現停車場原來有不為人知的電動車充電器等。縱然業委會不是閉門會議,容許少量業戶旁聽,會議記錄亦會公開,但智能門禁系統的安排,住客要在會議八個月後才知悉,資訊時差甚大,窒礙住戶了解屋苑事務,亦容易給人質疑閉門造車。
屋苑管理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業委會其實宜盡早公布會議內容,並鼓勵居民回應和參與,甚至善用社交媒體等發布渠道。對於重大或敏感議題,業主組織須更透明開放,多諮詢住戶意見。民主精神及社會治理,不應只是政治選舉上的口號,而是融入在切身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