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張建宗稱政府去除家長式心態 就是說漏了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承諾,政府施政會「去除『家長式心態』」,放下身段聆聽青年人聲音。
這意味着過往官員施政猶如家長管教子女,只要是好事就可以妄顧人民當中的不滿。修訂《逃犯條例》一役,是個慘痛教訓。要重建官民關係,政府必須尊重港人是公民,可以自主參與公共事務,表達意見,港人才會感受自己是香港一份子。

林鄭月娥在首份《施政報告》中強調,未來五年會致力做好與青年「三業三政」相關的工作,並特意成立青年發展委員會。(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張建宗在周日(6月30日)發表網誌,繼續嘗試與青年修補嫌隙。他承諾政府會做好「三業三政」的青年工作,未來施政會以「青年為本」,去除「家長式心態」,放下身段,耐心聆聽年青人的聲音,適當地把青年的意見及建議融入施政。

縱使局長沒有詳列家長式心態的具體例子,但外界可以從幾方面演譯概念,並了解當中問題所在。

官員不時以家長思維推動政策,甚至代入家長角色,期望市民支持政府。最晚近例子,莫過於在六一二衝突當天,特首林鄭月娥堅持修訂《逃犯條例》,形容母親不會遷就孩子要求,否則就是縱容,孩子日後將會後悔。

另一個例子,是上任警務處長曾偉雄在佔領運動期間,指警員有如慈母一樣保護佔領者。

這兩個事明顯是引喻失義。林鄭發言後,隨即有不少母親發公開信和在媒體回應,為何母親忍心子女在街頭被催淚彈和警棍攻擊,活在恐懼之中。曾偉雄的言論淪為笑話,市民嘲笑違規警員為「慈母」。

佔領行動期間,曾偉雄曾對同袍稱「無做錯」,更指他們保護佔領人士如同「慈母」。(政府新聞圖片)

引喻失義問題還小,背後的「父母官」心態,更需警惕。這種心態意指官員會認為有些政策,或者政策在推動的過程中,無視市民反對,就決意推動,就如父母強迫子女做或者不做某些行動般。

學者兼前政務官曾銳生記述,早期港英殖民政府的官僚系統,滲入了華人社會的父母官概念,即好官應當視百姓如子女,目標是改善管治質素和加強政府與本地華人的溝通,同時符合英國和香港利益,甚至在關鍵時刻與倫敦周旋。張建宗的網誌揭示,這種父母官心態跨過九七回歸,一直流傳至今。

的確,政府推動福利、環保、以至保安政策,縱然長遠會惠及全民,但需要抵受一時民眾反對,例如要加稅或者經歷更多手續。官員有父母般的心態,非無道理。

然而,父母也有過錯,需要他人點出錯處。在修例一事上,港人不斷點出條例的各項缺陷及補救方法,只是港府充耳不聞。

而且,過份強調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社會容易訴諸權威,忽視政策利弊,亦無助培養港人成為公民,有成熟的智慧參與公共事務,以至選出賢能。「01觀點」倡議香港建立公民制度,包括選舉權、被選舉權及擔任重要公職的權利,過份調家長式管治,難言合理。

張建宗稱政府放下家長式心態,是晚來的改變,而且付出沉重的教訓。更重要的是,他和一眾官員要坐言起行,不只對青年,也要視每位港人如公民,虛心聆聽所有港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