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高學歷人才過剩 港府擘畫產業政策責無旁貸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三(5月15日)勞工及福利局向立法會遞交文件,推算本港2027年人力資源的供求趨勢。整體而言,若不包括外傭,至2027年本地人力供應將由2017年的364萬人跌至357萬人。而隨着人口老齡化,同期本地55歲或以上人力供應佔整體比例將由21.3%升至24.4%,勞動參與率則由59.1%降至54.9%。與此同時市民教育程度則進一步提升,擁有副學位、學士學位和研究院程度的人力供應會增加,年均增長率在1.6%至2.9%之間。
雖然政府估算至2027年,在「初中及以下」和「高中」的人力需求會較2017年分別下跌2.5%和0.4%,而「文憑」、「副學位」、「學士」和「研究院」的人力需求均有增長,分別達0.7%、2.3%、2.5%和2.5%。不過,這並不代表香港的人口教育趨勢與勞動市場相適應。相反,文件進一步指出,至2027年,香港的人力資源供求短缺在「初中及以下」程度的部分最為嚴重,缺額為7.7萬人,而「高中」和「學士」亦分別短缺達4.3萬人和5.1萬人。值得注意是,在眾多教育程度組別當中,唯獨持「研究院」學歷者的人力資源過剩達1.6萬人,政府及社會各界必須警惕。

局方預料在2027年「研究院」學歷的勞動人口將會出於供過於求,然而低學歷工種將出現逾7萬個職位空缺。(勞福局文件)

政府須因應人口趨勢未雨綢繆 勿再重覆犯錯
 
在整體勞動人口減少,而市場需求增加,但持「研究院」學歷者的人力資源供應卻仍然過剩,這反映了甚麼問題?這正正反映了香港的產業增值和升級,面臨發展樽頸,並無法提供足夠的高學歷和高增值的職位。與此同時,政府和社會氣氛卻仍然不顧後果地吹捧「文憑主義」,甚至帶有色眼鏡地歧視不走「正規」教育路線的人,塑造出一個「唯有讀書高」的扭曲價值觀。
 
諷刺的是,在同一份文件當中,政府仍然將香港包裝為「持續轉型為知識型和高增值的經濟體」,但又自相矛盾地說,由於不少具備研究院學歷人士獲聘任可供學士學位持有人擔任的職位,因此政府認為,「較具意義的做法是,把學士學位程度的短缺人力與研究院程度的過剩人力合併分析」,就更加是掩耳盜鈴、迴避問題的做法。
 
「01觀點」向來認為,既然政府已花費資源分析香港的人口趨勢,便必須根據有關趨勢未雨綢繆,及早調配資源,以解決將來可見的問題。例如因移民流入伴隨的人口增長,是人盡皆知的事實,為甚麼香港政府在過去不做好醫療等公共服務建設,讓社會資源與人口增長趨勢相適應呢?
 
如果研究院程度的人力過剩,政府就更應該正視問題,帶頭規劃好產業政策,為本地較高學歷的人士創造高增值的工作機會。但是,政府一方面鼓勵本地學生報讀研究院研究課程,由2018/19學年起為修讀教資會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所有本地學生豁免學費,以培育本地研究專才,維持香港的競爭力。但另一方面,在文件中卻又認為「學士」和「研究院」應該「合併分析」,意指目前研究院學歷者從事學士畢業者從事的工作亦無不可,就完全是在裝睡和迴避問題。文件當中不是說香港要「轉型為知識型和高增值的經濟體」嗎?那麼為甚麼香港花費人力物力,花費大量時間成本,好不容易培養了大批研究院畢業者,但卻不想辦法創造出相應的高增值職位給他們呢?

新加坡政府除了運用傳統的稅務寬減和貿易推廣,也加強在大專院校的就業推廣工作及科研應用,有助新加坡轉型成為高增值區域配送中心,減低對傳統轉口業務的依賴。(路透社)

不論學歷高低 都可「高增值」 惟政府須擘畫產業政策
 
可能有人認為,這是「市場」的問題,不應怪責政府。但我們認為,政府固然不是萬能,但仍然事在人為。舉例來說,近年政府也致力於引入海外院校在本地辦學的自資非本地課程,包括薩凡納藝術設計(香港)大學有限公司,以及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香港分校。吸引海外名校在港辦學,固然可以為本地學子提供更多升學選擇,值得肯定。不過,政府在邀請他們來港辦學時,其實更應該要求他們聘請在本地院校博士班畢業的教員至一定比例,才可以為研究院學歷的人士創造更多與其學歷相適切的工作機會。
 
當然,社會各界更應該擺脫「高增值」必須與「高學歷」掛勾的迷思,難道「低學歷」就不可以「高增值」嗎?舉例來說,民航機師是眾所周知的「荀工」,大學學位卻非必要條件,但本港幾家航空公司的本地機師甚少,佔各級機師總人數的比例至多不過三至四成,最低的只有4.2%,其原因並不在港人技不如人,而是政府懶政無能,不願意帶頭規劃香港的航空產業政策所致。
 
例如機場管理局於2016年成立的香港國際航空學院,雖名為「航空學院」,但課程竟不包括機師培訓,令不少心懷飛航夢想的市民大失所望,而機管局發言人的解釋,卻依舊是「大市場、小政府」的陳腔濫調。
 
在香港,現時許多從事技術專業的工作,如水電、維修和廚藝等等,不論是社會評價還是實際薪酬回報都備受忽視,政府的懶政無能又何嘗沒有責任?韓國政府就選擇透過結合競技比賽、大型科技企業和精英技術院校三者,嘗試以此突破傳統的「文憑」考試認可機制,提供舞台讓擁有一技之長者,也可獲得高增值的工作機會,例如韓國巨企三星就樂於聘請在技能大賽中的表現優異者。
 
香港並非沒有技能大賽。但問題是,香港政府有做好相關的產業政策,讓人才得到可發揮所長的工作機會嗎?上述的前提,都有賴政府帶頭擘畫,包括發展高增值產業,主動與企業談判,為港人爭取本地的高增值工作機會等,而非空談「大市場、小政府」,任憑人才自生自滅,否則最終填上的只會是香港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