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屋終可網上申請 電子政府願景實現可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一期居屋在本月下旬接受申請,市民終於可以網上申請,取表不用再排長龍,更毋須在最後關頭狂奔交表。房委會在公共服務電子化的過程中,踏出一小步。近期居屋申請者眾,房委會的電腦系統必須預備足夠流量。
政府自2000年起推動公共服務電子化,但近年步伐漸趨緩慢,直到2017年才正式籌備eID數碼個人身份系統,擬於2020年中運作,當中包括出售居屋申請服務。
無人反對個別服務的電子化,但對於電子政府,港人仍然有忌諱,部分是因為往績不良,部分是因為政府未能取信於民。港府必須急起直追,以達至智慧城市的目標。

楊偉雄稱政府將於2020年推數碼個人身份系統。(資料圖片)

政府自2000年起推動公共服務電子化,但部門之間的進程,可謂大相逕庭。關乎政府收入的報稅服務,早於2008年已經電子化,十餘年來運作暢順。相比之下,房委會則落後得多,公屋住戶雖然可以在網上查閱租務資訊,但到本月才容許網上申請居屋,而公屋申請仍只准實體交表。

情況要到2020年中才有望改變。市民透過eID數碼個人身份系統,可以申請26項電子政府服務,例如醫健通病人平台、稅務易、外遊提示登記、網上申請續領正式駕駛執照和公屋居屋申請。到了2023年,服務種類可增加逾130項。創科局解釋,用戶屆時可以利用其個人流動裝置提供的生物辨識功能(包括人臉識別、指紋鑑別、虹膜辨識、聲紋辨識等),進行身份確認和登入網上服務。

政府稱eID是智慧城市的必要元素,能以單一的數碼身份和認證,與政府和商業機構進行網上交易,並有數碼簽署功能,處理法定文件及程序。除了預期服務種類較多,eID還會設立個人資料檔,用戶日後申請其他公共服務時,毋須重複填寫相同資料。

最後一名趕到房委會客務中心的申請者,成功趕上關門前一刻。(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在研發eID的過程中,政府似乎汲取電子證書的失敗經驗。香港郵政在2000年推出電子證書,原意是方便市民保密進行電子交易。然而,不論是市民、商界和政府部門也冷待電子證書,因為核證過程早期需要磁碟、光碟等設備,步驟繁複,即使後來轉用USB也未能吸引用家,商業機構也多用手機短訊或電郵核證個人客戶身份。在2014年,只有41項電子政府服務須使用數碼證書作簽署或核實身份。隨着政府研發eID,政府計劃在新的智能身分證取消電子證書功能。

政府汲取了電子證書失敗經驗,擴大使用服務種類,務求更多市民採用,但這是否表示eID就能普及,市民樂於使用eID使用公共服務?到現在為止,難言樂觀。

首先,市民對「關愛共享」計劃怨聲載道,福利、庫務和創科部門溝通欠奉,由收表到處理仍然一團糟,難怪對日後跨越部門的eID系統不表信心。直至現時,政府未有交代eID系統會否解決萬千受助者的一大困難,即打通部門之間的申請人的收入和資格記錄。打通資料牆的最大好處,是受助者毋須來回多個部門繳交文件證明,部門不需要重覆向申請人索取資料,加快核對過程,例如學生資助處可以索取房屋署、社會福利署、稅務局資料,取得申請的收入和交稅記錄。政府月前表示,未對一站式利民服務有時間表,意味着eID未能為福利受助者帶來最大禆益。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將採用最新資訊科技精簡 eID 的登記程序,市民可利用個人流動裝置透過流動應用程式進行登記。巿民在登記 eID 時,只須拍攝身份證、確認身份證上的資料,以及拍攝自拍照,eID 系統會利用入境處數據以核實登記者的身份。(圖片擷取自立法會文件 https://bit.ly/2VEUZmh)

其次,政府對總體落實智慧城市決心有多大,外界仍抱有疑問。文首提及智慧城市有三項重點元素,除了eID,還有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劃和政府雲和大數據分析平台。「01觀點」日前正正批評,政府耗費未來三年建立400支智慧燈柱,但台北的目標是2021年前設立16萬支,推展進度猶如牛步。三項重點只要有一項脫腳,智慧城市之路即窒礙難行。

第三,私隱和保安問題。政府多番保證市民取用政府網上服務時只用生物認證,不用披露個人資料,即使儲存個人資料,政府會根據法例保護,並會加密資料及儲存在政府數據中心設施。不過,政府的往績難以取信於民。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選舉事務處在2017年遺失載有全港地方選區選民個人資料的手提電腦,以及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投票站遺失選民登記冊。

雖然案件不涉創科部門,但正因為選舉是頭等重要事項,而失竊涉及敏感資料,加上兩宗案件仍未結案,市民擔心日後政府保障數碼資料的功夫同樣有漏洞,不信任新服務,可以理解。

若果政府直面上述各項疑慮,展示決心,堅決維護資訊保安,踏實履行電子化工作,定必提升辦事效率,市民定會感受政府關顧民生,改善政府印象和信任度,亦能享受智慧城市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