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生無問出身 「擇優而取」才是原則
醫委會早前否決4個豁免海外醫生在港實習期的方案,全城譁然。民主黨和民建聯隨後建議放寬引入海外醫生門檻,其中民建聯提倡在豁免考執業試的情況下,輸入境外醫生(包括內地醫生),想不到又引發新的爭議。
醫生組織「杏林覺醒」成員黃任匡周三(4月24日)在報章撰文,質疑民建聯的建議不可取,他除了批評方案「便利權貴子弟免試來港執業」,還質疑方案旨在配合「大灣區主旋律」,大搞「中港醫療融合」。我們喜見黃醫生積極為香港醫護問題發聲,但其部分觀點委實有待商榷。
自由黨議員張宇人早前聲稱,香港未有放寬海外醫生回港執業,令其女婿打消回港執業的念頭。誠然,倘若政客出於私利而非公眾利益,鼓吹香港放寬執業要求,那肯定是錯的。
不過,「便利權貴子弟免試來港執業」這句話出自黃任匡之口,卻顯得有些奇怪。今年1月底時值流感高峰期,黃醫生當時撰文,呼籲政府重新考慮引入英聯邦醫生,認為有關政策在過去一直行之有效。邏輯上,如果民建聯方案「便利權貴子弟」,那麼引入英聯邦醫生何嘗不會有同樣後果?黃醫生如何自圓其說?
在4月24日的文章中,黃醫生還擔憂一旦香港醫療系統「中門大開」,質素參差的海外醫生(包括內地醫生)便可來港。根據他的數據,內地醫生的臨牀考試平均及格率不足3成,相比之下,英、美、加、澳等先進國家醫生的數字卻超過5成。此外,內地目前還沒有國際認可的專科資格和制度,他因此反對讓不及格內地醫生來港。
從維護病人權益的立場出發,我們當然不應任由「未夠班」的醫生來港執業,但這種判斷應該基於「擇優捨劣」的原則,而不是基於「配合大灣區主旋律」之類、帶有政治陰謀論色彩的質疑。
平情而論,民建聯方案有其不足之處,更佳方案理應是我們曾多次呼籲的「新加坡模式」──「01觀點」曾指出,政府應盡快建立一個高質素院校畢業生的豁免名單,相關院校不論是海外的還是內地的,只要廣獲國際社會認可,其畢業生便可免試來港執業。
值得留意的是,新加坡當局在4月18日發聲明指,由於當地培訓的醫科生人數增加,決定把認可外地院校數目由158間減至100間,當中內地院校減至4間。雖然部分內地院校被踢走,但北大、清華、復旦及上海交大的醫學院仍然名列其中,足證在「擇優而取」的大原則下,內地頂尖學府的醫科生仍有足夠競爭力。
我們認為,在引入海外醫生一事上,外界根本無須執著內地還是英聯邦,只要醫術高明,兩地醫生都可被納入院校豁免名單。能夠舒緩醫護人手不足的方案,便是好方案,持分者與其庸人自擾,倒不如展現魄力,為香港作出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