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黨合作護民康 醫生「專業自主」非擋箭牌
醫委會早前否決四個豁免海外醫生在港實習期的方案,令人關注醫委會過度向本地醫生傾斜的結構性弊端。有見及此,民主黨及民建聯計劃在立法會提出私人條例草案,放寬引入海外醫生門檻。我們認為,兩大政黨摒棄狹隘的黨派偏見,攜手合作做實事,肯定是市民之福;另一方面,業界的「專業霸權」已淪為眾矢之的,部分醫生團體與其再以「專業自主」之名,冥頑不靈地漠視社會整體福祉,倒不如懸崖勒馬。
香港醫護人手嚴重不足,早就是不爭的事實。民主黨黃碧雲建議港府仿傚新加坡,設立認可院校名單,名單內的醫科畢業生即使並未成為專科醫生,也可免試來港執業。她又認為名單數量可以商討,對名單是否包括內地院校亦持開放態度。民建聯葛珮帆則提議收回醫委會部分權力,推動引入海外醫生,希望可在本屆立法會任期內完成立法。
事實上,兩黨的提議不算新穎。「01觀點」早前曾痛批部分業界人士滿腦子保護主義,指出引入海外醫生雖未必是最佳方案,卻最能紓解燃眉之急。一旦採納「新加坡模式」,香港便可透過建立高質素院校畢業生的豁免名單,以「擇優而取」為原則,接納來自英聯邦、內地或其他地區的醫生。
至於在收回醫委會部分權力上,這其實是最後、最逼不得已的一步,較理想的情況是醫委會主動推行改革。問題是,若從2016年醫委會改革風波,以及放寬海外醫生實習方案早前遭否決這兩件事可見,醫委會顯然與社會嚴重脫節。歸根究柢,這個組織由業界人士主導,因此無可避免陷入利益衝突。在這種情況下,它不太可能自我改進,改變只能由政府帶動。
令人扼腕的是,許多業界人士至今仍然死抱「專業自主」的思維,對這個概念的認識存在偏差。醫學會會長何仲平早前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專業自主應受尊重,想知道醫生是否懂得醫人,最好方法是由醫生決定,不是由議員或政治家決定。」本身是醫生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則稱,醫生專業制度理應受《基本法》保障,一旦有人提出私人條例草案,意味政府將收回權力,變相令醫護界別失去自主權。
在純粹醫療層面,沒有受過醫學訓練的「普通人」,確實不宜隨便質疑醫生的專業判斷,但假如業界以「專業」為名,行自我保護之實,那就會損及「普通人」的福祉。必須強調,「醫療」與「醫療政策」畢竟有所不同──醫生的專業是診症治病,而非制定醫療政策,因此業界不應掌控本來不屬於他們專業範疇的醫療政策發展,以及公共服務管理。
醫委會最近決定,將在5月8日再商議放寬海外醫生免實習方案,但有部分委員希望提早在4月19日表決,以免早前否決4個方案的鬧劇繼續發酵。我們認為,即使醫委會在下次會議中,作出合乎公眾利益的決定,但亦不代表改革可以就此停頓。香港社會是時候要有共識:醫生業界可就醫療政策發表意見,但不應擁有過大發言權、甚至決策權,醫療政策理應是政府和立法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