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方案否決表決再否決 北愛死結的永劫輪迴
2021年4月17日,愛爾蘭人反抗英國獨立的復活節起義的105周年,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街頭,保王派及共和派兩批人馬上演街頭巷戰。槍林彈雨,子彈橫飛,不少無辜平民中槍倒地。北愛得來不易的20多年和平,到今天居然完全破碎。聽到槍聲而瑟縮在家中一角的小孩,用充滿阿爾斯特(Ulster)口音的童語,問緊抱着他的父親:「他們為甚麼要打架?」父親忍不住抱怨:「都怪西敏宮的政客!脫歐搞不好,反害了我們愛爾蘭人!」
以上情節純屬虛構,但卻不是憑空想像。正當英國國會周二(12日)第二度否決首相文翠珊的脫歐方案時,英國警方稱在倫敦滑鐵盧地鐵站、希思路機場、倫敦城市機場、格拉斯哥大學發現炸彈郵包,全數由愛爾蘭寄出,而警方亦正調查一個已承認責任,自稱為「IRA」——即上世紀為統一愛爾蘭而多次發動恐襲的愛爾蘭共和軍簡稱——的組織。而早在兩個月前,這個新IRA懷疑已在北愛發動過一次汽車炸彈襲擊。外界都擔心,現時僵持不下的脫歐亂局,會令北愛局勢再度升溫。
昨天文翠珊的脫歐方案在國會遭遇滑鐵盧,原因是保守黨內部對關於北愛邊境問題的「補底方案」(backstop)爭持不下。原先文翠珊方案計劃在北愛邊境問題未達成協議前,繼續讓英國留在歐盟關稅區。但黨內脫歐派質疑條文不夠清晰,一旦不能與歐盟達成協議,有可能會令英國永遠困在關稅區內。脫歐派旗手李思銘(Jacob Rees-Mogg)表決後,更引用聖詩「dies irae, dies illa」(天主震怒之日,世界將歸燼灰)。
北愛的歸屬問題擾攘了近百年。1922年愛爾蘭幾經艱辛後脫離英國獨立,由於北愛的阿爾斯特省大多數為英國殖民者後代的新教徒,與愛爾蘭天主教徒的文化宗教以及政治忠誠不同,北愛因此仍繼續為英國王室屬土,被稱作保王派,而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則希望與愛爾蘭共和國統一,而被稱作共和派。兩派一直爆發衝突,更建立武裝組織械鬥,史稱「大麻煩」(The Troubles)。其中IRA更發動針對英國政要的襲擊,企圖刺殺戴卓爾夫人,更炸死了重要王室成員蒙巴頓伯爵。
1997年工黨的貝理雅上台,他以溫和手段緩解北愛的的暴力衝突。1998年兩派代表及英愛兩國簽署《貝爾法斯特協議》解除武裝,承認北愛人英愛的雙重國籍,令共和派可成為愛爾蘭公民,而保王派亦可以繼續當英國人。北愛與愛爾蘭的邊界及關稅亦因此解除,兩地人民可自由往返。此不僅適用於兩愛,更適用於英愛之間,令兩國擁有共同市場、旅遊區、能源網、保安系統等。而英愛同為歐盟成員國,亦令兩國體制融合更為簡便。
縱然有逾五成五北愛人在公投中投了留歐一票,英國人的脫歐決定令他們像被迫上了這艘在貝爾法斯特港建造的鐵達尼般,注定要撞上冰山沉沒,而令這個脫歐大業觸礁者,恰巧便是北愛邊界這個難解死結。一些共和派對於犧牲了3,500條人命才得以換來的和平穩定,如今遭英國人一夜粉碎,視之為背叛。而若要在邊境重新興建邊防,也勢必將觸動北愛人神經。西諺有云:「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小心你所期許的),一旦愛島烽火重燃,脫歐派旗手「dies irae, dies illa」之豪言,恐怕一語成讖。
歐盟成立之初衷,本來是在各國民族主義狂熱下造成的浩劫後,建構一個超越民族的新共同身份,以紓解因民族認同和國界紛爭以積累下來的敵意和仇恨。然而歐洲各地民族主義復辟、英國在民粹浪潮下脫歐,漸又將英愛多個世紀以來血海深仇的記憶再浮現起來。以為犧牲了5,000萬歐洲人及3,500北愛人性命後,歐洲終能走向光明的道路,然而歐洲的命運與英愛的恩仇,竟像尼采筆下的永劫輪迴,不斷重演。
2021年貝爾法斯特街頭的想像今天看來或許遙遠,但當西敏宮正上演着否決表決再否決,另一場永劫輪迴,全國上下,海峽兩岸,竟無一人知道接下來要怎樣收拾這爛攤子時,從壞的方向想,戰火重臨北愛,並非異想天開。相反,從好的方向想,文翠珊一月的方案以230票之差遭否決,周二的方案縮窄至149票的差距,也算是「階段性勝利」。照此邏輯一直表決下去,只要重複多兩回,便可通過脫歐方案。然而這種天真的想法,當然只是在這永劫輪迴的脫歐困局中,聊作自慰的狂想吧。
(編按:英國國會周三(13日)再投票表決是否無協議脫歐。下議院以312票贊成、308票反對,通過由議員提出拒絕無協議脫歐的修正案,意味下議院反對無協議脫歐。)